21日,歷經5年打磨,晉江市安海鎮壩頭村溪邊自然村的鄉村振興工作進行首批成果展示,曾經房屋破舊、道路不通的村莊,變身成為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新典范。
2016年以來,溪邊村鄉賢許健康通過中國光彩事業基金會定向捐贈1.25億元,用于支持溪邊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及實施可持續發展項目。5年間,這個有著1000多人的“石頭厝”后進村,面貌煥然一新。
“安居又樂業,日子越來越有盼頭。”村民許老伯說。這幾年,溪邊村不僅進行了舊村改造,還創新“村企合作、鄉賢反哺”模式,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壯大村集體經濟。目前,合作社啟動了寶旺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溪邊農耕休閑旅游“五色原鄉”等項目。當天,寶旺金屬和許健康公益基金會分別向溪邊的每位村民各派發了5000元紅包福利。
近年來,晉江市以農村集體“三資”清查整治為抓手,不斷夯實村集體“家底”,導入“共享創業”理念,推動多元主體參與,充分運用集成改革成果,將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工作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一體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呈現多元化、新型化,鄉村活力迸發。
數據顯示,2020年全市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總額首超2億元,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54.63萬元,比2017年增長74.18%。全市383個村社中,年收入100萬元以上的有46個,50萬元以上92個。
三資整治 理清家底
“這樣公開交易,合同規范,村集體平均每年可增收320多萬元。”晉江市青陽街道的陳村社區的居民都知道,城市改造后,村集體所有的11000多平方米集體物業出租給了福建正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同總標的2900多萬元。
以往,村集體資產資源交易普遍存在經濟合同不規范、權責不匹配、信息不對稱、不透明等問題。針對此,晉江市以村集體資源資產處置的實際場景為基礎,統一編制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農村集體資源使用權流轉合同、農村集體資產出租合同等規范合同模板,規范農村集體經濟合同,依托晉江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試點開展農村集體產權網上公開交易,實現農村產權交易“線上線下一站式”服務,這些歷史問題得以徹底解決。
2018年以來,晉江市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清產核資工作,組織開展3輪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專項整治行動,明晰農村集體“三資”家底,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奠定工作基礎。
針對農村集體資源資產家底不清、情況不明、村集體經濟發展空間受限等問題,分批次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專項整治行動,明確“村級清理、村代審核、鎮街復核、市級備案”的農村集體資源資產清查流程,全市累計整改“問題合同”1207份、涉及金額近1.5億元,收回被侵占村集體資源資產143宗、價值8.7億元,收回長期被拖欠資金24筆、金額235.67萬元。
多措并舉 激發活力
鄉村振興,離不開金融支持和資本助力。晉江市推動國有企業、社會資本、銀行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工作,通過金融下鄉、資本助力的形式,推動一批新型集體經濟創收項目落地實施。
創新金融扶持。不斷深化與涉農銀行的戰略合作,定期舉行農村金融對接活動,推動銀行金融機構為村集體經濟發展量身定制金融產品,晉江農商銀行、農行晉江支行創設“福村貸”“惠農興村貸”等產品,為村集體創收項目解決融資需求。龍湖鎮倒石埔自然村成功獲批300萬元金融貸款用于建設工業倉庫,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100多萬元。
創新創收模式。晉江市推動國有企業結合業務開展與村一級對接,充分利用村莊資源發展新型集體經濟,一批投資理財、用電發電類型的集體經濟項目落地實施。國網晉江市供電公司在英林鎮東埔村設立智能取電點,為該村夜市攤販提供安全用電,村集體每年可創收50多萬元。
創新村企合作。依托農村資源優勢,鼓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旅游、土地開發等集體創收項目,實現村企合作共贏。內坑鎮黎山村積極與金恒房地產公司對接,就村級農貿綜合市場建設項目達成合作意向,該項目預計將于2022年建成,建成后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近300萬元。英林鎮清內村盤活閑置石材生產廠房,與混凝土生產廠家合作建設混凝土攪拌場,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10多萬元。
鄉村善治 共享共創
位于安海鎮安平開發區的鄉村聯盟驛站由溪邊村、瑤前村、安平社區共同發起組建,預計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100多萬元。
晉江市引入“共享創業”理念,實施“一鎮街一跨村聯建”項目,推動跨村跨鎮抱團發展,有效推進村集體經濟“共同富裕”。 在此過程中,發揮鄉村治理優勢,整合村莊資源,引入人力資源、房產中介、農特產品經銷、快遞物流、日用百貨等資源建設鄉村共享驛站,在拓展延伸村集體服務群眾生產生活的同時,發展集體經濟,目前全市已建成鄉村共享驛站5個。此外,晉江市還借鑒社會經濟發展的成功案例,引導村集體盤活閑置資產,落地實施一批共享停車、共享茶室等集體創收項目。
針對部分村社無資源無資產發展集體經濟的問題,由鎮街牽頭策劃落地創收項目,村集體負責運營,為薄弱村“兜底”。全市目前共完成倉儲物流、村級物業管理公司等19個跨村聯建項目建設,投資額近2000萬元,平均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近500萬元。
晉江市還創新工作模式,引導群眾通過“以地入股”的眾籌形式投資集體經濟創收項目,群眾持有創收項目股權并可獲得分紅。西園街道嶼頭社區聚集村集體土地和農戶承包地建設標準化廠房、統一流轉出租農業開發企業,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300多萬元,2021年2月每個農戶獲得1萬元股權分紅。
集成改革 拓寬渠道
“如果沒有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宅基地制度改革,破除制度障礙,這些農房是不可能建起來的。”溪邊村干部由衷地說。以前的溪邊村基建落后、房屋破舊,舊村改造項目啟動后首期規劃改造總用地面積67畝,共拆除房屋69棟,目前,嶄新的47棟獨棟農房交付村民。
晉江市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與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經營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改革任務相結合,形成工作合力,有效拓寬村集體經濟創收渠道。
改革騰“空間”。結合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晉江市引導村集體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危舊農房,建設多層單元式的農村集合式住宅小區,在保障安置的前提下,留存適量的空間作為村集體資產。
改革明“主體”。持續做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試點開展“村經分離”改革工作,探索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議事決策、財務監管、資產管理等方面的機制,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特殊獨立法人參與市場經營活動。比如青陽街道陽光社區以經聯社為主體,運營集體資產,開展經營活動,2020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1319萬元。
改革提“效益”。以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為契機,推動一批村級合作項目落地,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8宗167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5175萬元。英林鎮東埔村將晉南快速通道旁的閑置用地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政策,出讓給第三方開發,增加村集體收入390多萬元。
通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晉江市將發展成果轉化為農民實實在在的財富, 2020年全市共有110多個村集體通過代繳新農合保險費用、現金分紅等形式進行收益分配,涉及金額近2億元,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得到增強,鄉村活力不斷涌現。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