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發于福建省南平市的“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上下互動、一體運作”科技特派員制度,于1999年實施。近年來,晉江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特派員制度的重要指示精神,把落實科技特派員制度與推動晉江產業轉型升級有機結合,并率先在全省將科技特派員制度延伸至工業領域,實現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延伸。
如何將晉江傳統產業的發展優勢與科技特派員制度特色有效結合,真正實現人才下沉、科技下鄉?如何進一步拓展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大科技特派員制度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力度?晉江做了更多的探索與思考。
01智庫引入助力企業破技術瓶頸
海苔蛋卷、海苔米餅……今年食交會上,力綠食品一口氣推出多款“海苔+”新品,吸引了眾多客商的關注。而這些“海苔+”產品正是受惠于科技特派員制度,力綠食品與省級科技特派員、海藻產業專家、福建海洋職業技術學校教授級高工宋武林合作的成果。
緣何合作不到一年就有如此多新品面世?
高效率的背后離不開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加持。
“科技特派員專家通過電話、網絡、實地指導等多種途徑,及時幫助解決企業的有關技術難題,與企業共同進行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他們比企業的產品研發人員更專業,其背后又有完整的團隊與更多資源。”力綠食品總裁助理郭維樂表示,受惠于科技特派員制度,企業不僅有了更多人才智力支持,產品研發成本也有所降低。
回顧以往的合作,郭維樂表示,之前由于企業發展需求不一樣,與高校專家之間的合作更側重一產的合作,聚焦在品種研發,而現在,企業更需要接二連三地將科技成果進行落地轉化,更側重探索產品產業化的可能性,“科技特派員制度恰到好處地幫助企業,更精準地將訴求反饋給專家,而專家也可以更清楚市場需求,有更具體的研發方向和解決之道。”
誠如郭維樂所言,福建晉工機械有限公司技術副總經理趙家宏深有感觸。省級科技特派員林志榕進駐晉工機械后,合作啟動配網施工機械裝備智能化升級改造項目,解決了企業智能感知方面的“卡脖子”難題。“有些項目通過科技特派員,可以起到很好的傳遞信息、對接資源的橋梁作用,要是光靠我們自身,專業領域無法涉及到,就無法實現。”
據悉,下一步,晉工機械還將積極攜手科技特派員,充分挖掘科技特派員身上及其背后依托的科技研發實力、資源,進一步推動包括生產制造、產品前端、產品服務等多方面的升級,將科技創新深入企業未來發展戰略中。
深化和創新科技特派員選任機制,晉江立足產業發展實際精準選任科技特派員,率先在全省將科技特派員服務延伸至工業領域,實現一、二、三產全覆蓋,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科技創新、服務引領的作用。
像包括宋武林、林志榕這樣的科技特派員,以及法人(團隊)和工作站,晉江已經累計選任184個,他們助力著晉江產業轉型升級。據了解,晉江結合傳統產業結構謀劃科技特派員選任工作,已經推動科技特派員技術服務覆蓋紡織、制鞋、機械、傘業、食品等全行業領域,2020年五大優勢傳統產業產值突破4869.5億元,三年增長40%。
“晉江率先在全省將科技特派員制度延伸至工業領域,實現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延伸,從單一的為科研人員服務逐步拓展到為團隊合作提供技術解決方案。晉江科技特派員中擁有博士學歷、高級職稱的人員數量、占比繼續提升。”晉江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晉江市科技特派員制度已初具規模,各項配套設施不斷完善,成為科技特派員創業創新、成果落地轉化、培養后繼人才的“梧桐樹”。
02平臺搭橋創新資源集聚涌動
一根纖維中,錦綸包裹著特種改性聚酯材料,結合兩者優良性能,變成了良好熱定型穩定性能、抗靜電性能、中彈性、品質高端、價格適中的錦滌皮芯復合纖維。這是通用技術中紡院海西紡織新材料工業技術晉江研究院(簡稱“通用技術中紡院海西分院”)聯合福建鳳竹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錦滌皮芯纖維研發及在中高端校服中的應用”產學研合作項目立項而成功開發出的復合纖維。
看似一根簡單的纖維,著實花費了研發團隊不少精力。“一開始我們用原有設備進行試制,但紡出的皮芯絲芯皮不均勻,一直以為是工藝流程存在問題,于是在工藝流程上下功夫不斷試驗摸索,但一年多的嘗試仍舊不能攻克這個問題。”省科技特派員、通用技術中紡院海西分院首席專家王忠寶告訴記者,最后研發團隊多次探討推翻了先前的判斷,從設備端著手,重新投入100多萬元,對噴絲板、熔融系統等重新設計,并優化工藝,充分發揮工匠精神,最終才攻克了這個技術難點。
王忠寶告訴記者,這一項目是通用技術中紡院海西分院與鳳竹紡織聯合共建成立的“高端針織面料染整技術研發創新基地”中的一個項目,“我們的技術專家通過科技特派員身份入駐基地,與鳳竹紡織以微孔滌綸纖維、希賽爾纖維、涼感纖維等新型纖維研發生產為重點,提升鳳竹紡織的科技創新水平,實現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截至目前,通用技術中紡院海西分院已聯合鳳竹紡織公司開展產學研項目4項,投入研發經費300多萬元,成功開發功能性新產品20余款,為鳳竹紡織新增銷售額800多萬元。
“成立至今,通用技術中紡院海西分院不斷深化科技特派員服務工作,鼓勵科技人員積極開展企業服務,推動紡織服裝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通用技術中紡院海西分院副院長鄭小佳介紹,通用技術中紡院海西分院已通過產學研合作形式,開展科研項目28項,幫助企業開發功能性新產品60余種、300多款,解決企業技術難題59項;發布對接成果100多項,推動15項優秀成果落地泉州,簽約金額超4.6億元,持續引領企業科技創新。
如同引入通用技術中紡院海西分院一樣,一直以來,晉江把外部科技資源的嫁接導入作為深化科技特派員工作的重要一環,通過構建全方位、全渠道的科技創新體系,實現人才、技術的精準嫁接,不斷集聚高端人才、高端成果和高等院校等創新資源,豐富和拓展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內涵。
如今,晉江堅持“一產業一平臺”,以產業引平臺,建平臺促產業,累計投入30億元,布局建設三大本碩高校、9家高水平科研平臺,為產業發展提供多領域、精細化的綜合科技服務。累計聚集各類高層次人才超5000名,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勁的“智力”支撐,引導企業積極鏈接外部頂尖高校資源,累計促成產學研合作項目495項,并成功推動一批企業與高校建立長效合作機制。2020年以來,累計促成321項成果落地轉化,合同金額6.1億元。
據悉,圍繞“企業、平臺、人才”三大創新主體,晉江制定出臺10份經濟發展鼓勵扶持政策,今明兩年計劃派發30億元獎勵扶持資金,全力支持推動科技創新,最大限度匯聚各類創新要素,賦能晉江產業升級。
03制度引領煥發多股創新動力
同樣得益于科技特派員制度,福建順成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與來自集美大學的科技特派員結成“姻緣”,探索海洋水產方面的技術成果助力面粉新品研發、工藝突破的可能性。
順成面業副總經理葉超鵬表示,由于同屬福建省內,又都是閩南地區,企業對集美大學的專業技術有所了解,作為科技特派員的專家,除了可以幫助企業突破技術瓶頸,還能根據不同企業與行業的訴求,提出更多學術、成果落地方面的專業建議。同時,雙方在合作行程安排方面更便捷。
從順成面業與科技特派員的合作經驗上看,葉超鵬認為,要加快二、三產成果的落地轉化,提高產業化效率,可以從區域性經濟特征、產業優勢、資源共享等方面入手,增加二、三產相關的省內高校、專家及機構等合作對象,由于他們對區域經濟的了解會更清晰,有助于減少溝通成本,加強區域企業、行業、產業之間的協同效應。
在對科技特派員制度豎起大拇指的同時,郭維樂也坦言,目前,科技特派員智庫中,仍需豐富不同產業層級的專家學者,增設不同行業相關人才庫,幫助企業更好地找到對口的人才,他們不僅要關注技術研發,也要重視產品成果的落地轉化,讓更多技術應用在產品上,延長產業鏈,實現產業化,為市場貢獻更多有技術含量的產品。
“科技特派員其實并不只是單獨的一個人,其背后是一個團隊、一個單位、一個平臺,應該以點帶面,激勵特派員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好特派員所在團隊、單位和平臺資源,為企業的發展,行業的發展貢獻力量。”既是省科技特派員,又是通用技術中紡院海西分院副院長的鄭小佳坦言,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更需要充分發揮現有科研平臺、高校院所的作用,利用好其人才及技術資源優勢,鼓勵其技術人員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的真實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對接服務,特別是支持基于平臺正在為企業解決的技術難題、開發的新產品或與企業現有的項目合作。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要加大對科技特派員的政策支持力度,并注重政策兌現的及時性,為科技特派員的工作提供必要保障,有利于推動新時代科技特派員制度走深走實。
“當前,科技特派員制度落地晉江并實現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延伸,但該如何因地制宜,從晉江實際出發,發揮甚至創新科技特派員制度,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晉江各個層面不斷去探索。”晉江市科學技術局局長蔣家興如是說。
蔣家興指出,下一步,晉江將堅持創新發展這一鮮明主線,全力推進建設高水平國家創新型縣(市)和國家“雙創”示范基地,著力構建全方位科技創新體系,推動科技特派員工作取得更大成績,為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源源不斷的科技動力,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譜寫“晉江經驗”新篇章。
(記者 柯雅雅 劉寧 柯國笠 董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