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端午,一歲一安康。愿所有你期待的美好,都可以接“粽”而至。
“粽”情端午慢品梧林
看布袋戲公益表演、觀賞非遺香道演出、體驗趣味手工包粽子、品嘗閩南特色美食……端午假期,將文化活態化運營的梧林成為市民、游人游覽的好去處。
“前幾天怕游人太多,所以我們選擇今天來走走。”昨日下午,市民林女士和幾名同伴走進梧林百年古厝德鑨宅,在樹影婆娑間,入座品茗,閑話家常,感受夏日午后的悠閑時光。
梧林傳統村落項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端午期間,梧林推出了僑村趕圩日活動,每日客流量約3000人。
圓頭、胖臉、戴墨鏡、跳街舞……假期首日,炫酷的電音三太子兩場巡演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節奏強勁的音樂中,巡演人員拉著游客,一起即興舞蹈,歡樂互動,現場氛圍十分熱烈。
13日下午4點,高甲戲沉浸式互動演出在花海拉開序幕。戲劇演員們一路走一路演,在僑樓、廣場、街巷等處與游客們零距離互動(如上圖),讓大家不知不覺間融入戲曲角色中,體驗閩南傳統文化的魅力。
踏歌起舞采蓮祈福
“嗦啰嗹啊伊嘟啊啊咧……”昨日,晉江市安海鎮的街頭巷尾,熟悉的旋律再次響起。“嗦啰嗹”亦稱“采蓮”,這項于2008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的獨特端午民俗活動,總能將安海古鎮的節日氛圍推向高潮。
昨日下午2時許,在安海下墟巷,采蓮隊抬著龍王頭,一路敲鑼打鼓,和著“嗦啰嗹”,踏歌而行。走在隊伍最前頭的,是畫著花臉,一頭肩挑一鑼,另一頭則挑著一只生豬蹄、一雙草鞋和一個夜壺的“鋪兵”,他踏著醉步,一邊敲鑼一邊滑稽地同圍觀的民眾互動;隊伍中還有男扮女裝,走著科步,搖著蒲扇的“花婆”,以及手持一桿綁著榕枝的長條形采蓮旗,承擔著入戶采蓮重任的“旗手”。他們走街串巷,開展采蓮活動,并不斷在歌聲中重復“嗦啰嗹”一詞(意為“消災納福”),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據悉,“嗦啰嗹”習俗過去并非安海獨有,它曾流行于泉州城鄉及沿海聚落,但在時代的更迭中,至今唯有安海將其完整地保留。
黃祖南是安海霽云殿采蓮隊“花婆”的扮演者。昨日上午6時許,他就與同伴一起早早地化好妝,準備開始一天的采蓮活動。他告訴記者,“嗦啰嗹”因其美好的含義深受百姓喜愛,而采蓮隊成員大多是抱著傳承保護“嗦啰嗹”民俗的想法自愿參與。
龍舟爭渡盡情放“粽”
昨日,晉江經濟報組織45名小記者前往位于惠安的聚龍歡樂島,包粽子、賽龍舟,體驗一次最正宗、最放“粽”的端午佳節。
賽龍舟前,小記者們分成四個小組,在草地上展開一場充滿歡笑的“旱地龍舟”賽。隨著教官一聲哨響,小記者們提著充氣的“龍舟”,整齊劃一地奔向終點。“都說劃龍舟比較費手勁,怎么我們這個‘龍舟’有點費腳啊!”小記者打趣道。
說到端午節,許多小記者首先想到的都是香噴噴的粽子。而對于端午節重要的民俗活動——賽龍舟,不少小記者則表示“只聽過,沒見過”。為了讓大家真正認識這項活動,晉江經濟報特別安排了專業龍舟教練,為大家介紹端午賽龍舟的民俗由來,同時手把手教大家劃龍舟。
經過短暫的學習,小記者們對掌控船槳有了初步了解,幾個鼓手也訓練得有模有樣。于是,大家穿上救生衣,跟著教官登上龍舟,一場“乘風破浪”的龍舟大戰一觸即發。
在專業舵手的指揮下,四條龍舟從岸邊緩緩劃到湖中央,并在起點處一字排開。裁判一聲哨響,所有小記者同時發力劃槳,四條龍舟在鼓手震天的鼓聲中向終點疾駛。
“看這些小朋友一個個有模有樣,哪像是第一次劃龍舟的樣子!”湖邊的游人一邊拿手機拍攝,一邊連聲贊嘆。
(記者張之杰董嚴軍林伊婷許春秦越通訊員吳曉毅陳鈞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