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晉江內坑鎮亭頂村后庫自然村,16年前,一個移風易俗的決定,改變了這個貧困村的面貌。喪事簡辦、喜事新辦、神事不辦,村民節省下來的錢自愿支持村莊建設,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善。
晉江內坑鎮行政村修改村規民約,村民一致同意。(讀者供圖)
小村莊變美麗 移風易俗有功勞
“村里的大路小巷,都已水泥硬化了,連同籃球場、池塘和休閑設施等,建成這些基礎設施,移風易俗有很大功勞,村民簡辦紅白喜事省下來的錢,很多支持村莊建設。”昨日,后庫老人會秘書長曾批準告訴記者,后庫自然村是一個小村莊,村民僅有600多人,也是革命老區貧困村,村里企業少,因此發展較為緩慢。
20世紀90年代開始,晉江大張旗鼓地倡導喪事簡辦、喜事新辦、神事不辦,大力推行殯葬改革。后庫村為了改變村容村貌,借著這股改俗風氣,在16年前,由亭頂村兩委會和后庫老人會開始推行移風易俗,倡議村民“喪事簡辦、喜事新辦、神事不辦”,將省下來的部分錢支持村莊建設,得到村民的擁護。
如今,后庫村的水泥村道寬敞,也建有籃球場等運動設施,修好的池塘灌溉著生機盎然的農田。
辦喪事不超3天“苛刻”村規受支持
后庫村規定,不論誰家辦喪事,時長不能超3天,其間不大擺酒席,統一兩菜一湯,不能喝酒,不送實體花圈;出殯當天,送行村民只吃咸飯、菜湯,并分得一條毛巾。不僅喪事簡辦,村里還推行喜事新辦,宴席不能超過30桌。這規定看似“苛刻”,但村民一致擁護。“賬房先生”曾阿伯常給事主家理財務,見證了不管是富裕家庭還是普通群眾,只要是喪事,一律從簡,多的兩三萬元,少的近萬元。
“粗略算來,全村一年正常能節省三四十萬元,多的時候上百萬元。有做過統計,村民移風易俗捐出來的錢,占修建道路總金額的40%左右。”曾批準告訴記者,移風易俗后,厚養薄葬越來越深入民心,群眾節省下來的錢,用在建房子、培養孩子、修路和公益事業上,村民的生活質量和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善。
營造文明新風修訂新版《村規民約》
據介紹,內坑鎮召開移風易俗宣傳會,以喪事為例,向群眾講解為什么要移風易俗:2017年,晉江人口死亡率6.7‰,如果以100萬戶籍人口計算,大概要辦7000宗喪事;如果按每宗喪事舉辦3天、花費5萬元計算,用在喪事上的開支就達3.5億元。
今年6月,內坑轄區內28個行政村全部完成新版《村規民約》修訂工作,并組建紅白理事會,理事會對村民進行事前、事中、事后監管。東宅村紅白理事會剛成立,就成功勸導一位準備大操大辦的村民。這位村民因女兒結婚,準備辦50桌,最后減至20桌。
今年8月,晉江修訂出臺殯葬管理規定,進一步深化殯葬管理改革,全力營造文明節儉辦喪的新風尚。新規嚴格控制辦喪時長,一律不得超過5日、倡導3日;禁止在市(鎮)區街道和主次干道兩側等公共場所搭設靈棚,禁止出殯隊伍步行通過主次干道,禁止沿途拋撒冥紙,禁止禮炮車進入核心市區;嚴管超期舉喪,嚴管占道搭棚;嚴格取締低俗表演和嚴重擾民的演奏、演出,嚴厲打擊聚眾賭博等違法犯罪;對違規喪主取消免除殯葬基本服務費待遇,對違規中介取消殯葬服務經營資質。(記者 吳水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