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店市莊氏家廟。
今年6月,憑借深厚的文化底蘊,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被列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當前,五店市正以“弘揚閩南文化、加強兩岸交流、促進晉江發展”為主題,進一步夯實晉臺交流合作基礎,打造兩岸交流的重要窗口,以及傳承閩南文化的主要載體。
根脈相連
漫步在五店市,無意間與“臺灣客厝”邂逅。厝內擺滿了竹扉、竹椅、竹凳,就連臺燈和酒具也是竹子做的,原來這是一家“禪竹文化”養生館。古厝建于乾隆年間,由五店市莊氏的臺灣后裔莊一奇回鄉所建。幾年前,改造中的五店市冷冷清清,現在則變身4A級旅游景區,游人如織,還興起了餐飲、娛樂等多種業態。
相傳西晉時蔡姓先民從中原遷徙到青陽,開墾繁衍,至唐朝開元年間,蔡姓七世孫在官道上開了5間飲食店,從此,“青陽蔡,五店市”便聲名遠播。明清時,五店市成為繁華街區,商鋪眾多,紅磚古厝星羅棋布。
“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這是閩南紅磚古厝的最直觀寫照。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后,有40多萬晉江人直接或間接從五店市輾轉到臺灣,還帶去了紅磚古厝的建筑技藝。
“閩南地區,以成片保護和開發規模論,五店市紅磚古厝建筑群是最大的。”在五店市傳統街區建設管理領導組辦公室,綜合科負責人陳芳說,臺灣開墾史上,臺南府、鹿港和艋舺最為輝煌,這些地方的建筑與五店市紅磚古厝一脈相承。
從五店市出發的晉江人懷念祖地,就在臺灣地名上留下了故鄉的印記。目前,晉江與臺灣之間,相同或相似的城鎮、村莊名稱超過200個,例如,五店市的青陽蔡氏在臺灣又稱“石鼓蔡”,其第七世族裔蔡清水在臺中牛罵頭定居開發,后世子孫為紀念先祖,將牛罵頭改名為清水街。
保護歷史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浪潮中,晉江把五店市傳統街區作為傳統文化保護與人居環境改善的重點工程,保留了莊氏家廟、石鼓廟等近百處歷史風貌建筑,成為兩岸交流的珍貴載體。
建筑里、地名上、族譜內,五店市至今封存著綿長的臺灣記憶。如今,越來越多臺灣同胞循著前人的足跡,“洄游”到五店市,尋根謁祖,觀光旅游。2013年,世界莊嚴宗親總會將活動主會場設在莊氏家廟,海內外莊氏子孫齊聚一堂;2016年,參加“閩臺同名村鎮續緣之旅”的臺灣鄉親,連續4年在五店市進行交流對接活動……
近年來,民間掀起了整修譜牒的熱潮,帶動了晉臺兩地的文化交流與發展。在五店市各個宗祠的捐資芳名錄上,鐫刻著不少臺灣同胞的名字,其中不乏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名人。“通過尋根謁祖和宗親交流,增進了廣大晉籍臺胞對故鄉的認同感,彰顯了五店市對臺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平臺優勢。”陳芳說。
五店市傳統街區內,有一個獨立開辟的區域,集中保留了沉淀300多年的閩南傳統文化和民間信仰。蔡氏家廟位于五店市主道上,這里定期舉行廟祭、墓祭、歲祭等祭祀習俗,其中歲祭包括清明祭、端午祭、中元祭、冬至祭和除夕祭。自1989年蔡氏家廟重修落成后,已有數十批臺灣宗親前來拜謁。
寄望青年
與此同時,通過開展對臺青少年交流交往活動,諸如晉江·金門紅十字青少年夏令營、“情源晉江·臺灣之行”青少年文化交流等品牌活動,五店市吸引了眾多臺灣青少年。
五店市每年還舉辦“海峽兩岸端午文化節”“海峽兩岸返親節”等節慶活動,組織木偶、電音三太子等傳統民俗表演,以傳統文化的氛圍營造和還原鄉愁記憶,為兩岸青年創造互動的舞臺。
除了節日性活動之外,五店市也注重常態化活動,讓兩岸青年隨時都能領略到非遺的文化魅力。陳芳介紹說,每周二到周日下午三點至五點,五店市南音會館會如期唱響南音;在石鼓廟露天戲臺上,每年有100多場高甲戲與觀眾見面;室內劇場正在裝修,不久之后,提線木偶、掌上木偶戲將在這里上演。
陳芳表示,五店市致力于引進臺灣青年人才、晉臺兩地青年人才交流和創意成果轉化;此外,以晉臺兩地同屬閩南語系的優勢,五店市還將實施“閩南語文化建設”工程,創建閩南語研究基地,打造閩南語研究合作平臺。(福建日報記者 林劍波 通訊員 姚煜娟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