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晉江深滬的寶泉老街,石板路的兩側,老店依舊熱鬧。正對著寶泉庵的街口的第一家店就是“深滬庵宮口煥超水丸店”,客人絡繹不絕。店里,幾名工人正忙活著制作水丸,香氣四溢……
日前,晉江市公布的第五批非遺項目中,深滬水丸榜上有名。深滬水丸也稱為深滬魚丸,被評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行業(yè)2013年度最具成長力商標,成為深滬美食的“品牌”與“文化名片”。
如今,深滬水丸已經傳承了五代人,不僅是當?shù)厝瞬妥郎系?ldquo;常客”,更是海外鄉(xiāng)賢念念不忘的家鄉(xiāng)味。
深滬水丸技藝傳承150多年
深滬海產豐富,質美鮮活。制作水丸的上乘原料當屬狗母魚、馬鮫魚、鰻枝魚和鯊魚,鮮魚剖腹,去頭、剔骨,待濾干血水后,用小刀刮下魚肉,放入大瓷壺中用手挫拍、揉搓,做成肉泥狀。加入適量清粉(優(yōu)質精細地瓜粉)、水、鹽、蒜泥、味精等調料,繼續(xù)挫拍至適度黏稠狀即可。最后,根據(jù)原料及制作需求,做成各式各樣的水丸,這一制作過程,深滬當?shù)厮追Q“挫水丸”。
根據(jù)《深滬鎮(zhèn)志》卷九《生活習俗·飲食》(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版)記載,深滬水丸始創(chuàng)于清代同治年間(1862—1874年),創(chuàng)始人是深滬張昌盤。張昌盤是一位走南闖北的船商,在廣東接觸水丸的烹飪做法。返回深滬后,經過自己反復實踐,終于研制出深滬水丸獨特的制作技藝,便以此為業(yè)。
第二代張道炳、張道尚、張道錦三兄弟時期,張氏水丸制作技藝更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達到一個鼎盛階段。清代光緒年間,張道炳兄弟又研制出“蝦丸”新樣品,經過油炸加工成為“蝦丸浮”,讓產品保險期達到一個月,促使產品遠銷福州、臺灣、上海、廣東等地,深滬水丸名聞一時。由于張家水丸知名度高,人們便將張家居住的地方命名為“蝦丸巷”,稱張道炳為“蝦丸炳”,沿襲至今。
1958年,各行業(yè)發(fā)動獻方、獻策表紅心,深滬水丸這一項原本在家族間言傳身教的制作技藝公開傳播,促進深滬水丸制作的普及化。
如今,深滬水丸的獨家制作技藝傳至張昌盤家族的第四代張煥超、第五代張少恒。經過改良提升,使得深滬水丸這項傳承150多年的制作技藝更加精湛,深滬庵宮口煥超水丸店成為深滬水丸的“招牌”。
要保留傳統(tǒng)技藝的“老味道”
“挫水丸”可是一門功夫活。近日記者來到深滬庵宮口煥超水丸店時,張煥超正在制作目魚丸。只見張煥超一手握著目魚泥,轉眼間,一顆顆小魚丸從他拇指和食指的指縫間被擠出來,隨著勺子撥落,依次落入裝著熱水的盆中,原本一盤盤黏稠狀的魚泥,立即變身為一盆Q彈的目魚丸,每個大小幾乎一致。
“挫水丸”工序完成后,根據(jù)需求制作成各種水丸成品。搓成小球狀名為“水丸”;包餡者,稱為“大粒包腹水丸”;用刀刮成蝦狀者,稱為“蝦丸”;做成餅狀者,稱為“魚更”;卷成管狀者,稱為“魚卷”。因原料和輔料不同,又分別發(fā)展出“花枝丸”“發(fā)菜丸”“肉丸”“牛肉丸”等品種。深滬水丸做湯時,加少許蔥頭油,更覺清香爽。“味鮮不腥、質脆不硬、肉嫩不爛、觸壁如球、口齒留香”便是對深滬水丸味道最貼切的形容。
現(xiàn)在,第五代傳承人張少恒跟著從事深滬水丸的工作已經五六年了,也熟悉各個制作流程。目前,張煥超的水丸店共有20多種水丸,各種產品一天的產量在2000斤左右。
“做這一行很辛苦,一般凌晨一兩點就要起床。我們的材料都是當天現(xiàn)買現(xiàn)做,這樣才能保證新鮮。”張煥超說,現(xiàn)在的水丸是半機器生產,但還是使用最傳統(tǒng)的配方。接下來,張煥超計劃以傳習所的形式提升制作技藝的精良度,保留傳統(tǒng)技藝的“老味道”。同時通過小吃同業(yè)公會的平臺,舉辦小吃文化節(jié),帶動行業(yè)良性競爭,提高深滬水丸的知名度與影響力。(記者 施蓉蓉 秦越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