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仔飯是晉江深滬最負盛名的小吃之一,它口感油而不膩,風味獨特,流傳到全國各地。昨日,記者前往中心市區一家老牌深滬小吃店,探訪這道已流傳百年的美食。
制作
大骨湯是關鍵
店主張猛祥向記者演示了壺仔飯的制作方法。首先,他將幾十斤糯米放入大鐵鍋中,倒入適量的醬油、菜油和蔥頭油開始翻炒。翻炒時,只能用微火,翻炒五六分鐘后關火。
“用于制作壺仔飯的陶罐都是特制的,罐的厚度、大小都有講究。”張老板說,將少量的三層肉、香菇和蝦米鋪在陶罐底部,然后將炒好的糯米裝進去,接下來是一個關鍵步驟,往配好料的陶罐中加入適量大骨湯,“大骨湯要花一晚上才能熬好,放湯時量要特別注意,放得多了,蒸出來的飯容易過爛,放少了,蒸出來可能不熟”。
加入大骨湯后,壺仔飯就大致成型了。隨后,他將一罐罐壺仔飯放到托盤上,將托盤放入電蒸籠里,高溫蒸一個小時后,熱騰騰的壺仔飯就出籠了。
品嘗
香氣撲鼻油而不膩
將陶罐里的飯倒入一個小碗,在上面撒上香蔥、花生,再淋上一勺鹵肉汁,一碗香氣撲鼻的壺仔飯就可以上桌了。舀上一勺飯放入口中,口感油而不膩,再配上一碗馬鮫羹,壺仔飯的爽滑更加入味,真是好吃得不得了。“壺仔飯一定要用糯米煮,煮好后五六個小時口感都不會有變化。”張老板說,店里有許多老顧客,每隔一段時間都會來吃壺仔飯,許多外地旅行團也會帶游客來店里品嘗。
閑談中記者得知,曾經有一個客人一口氣吃了六碗壺仔飯,后來一段時間,每隔兩三天就要來吃一次。也曾有許多外地游客拿著地圖找到店里,尋訪壺仔飯這道美食。
流傳
走出深滬傳遍全國
壺仔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但具體的由來已鮮有人說得清。張老板說,他曾聽過壺仔飯由來的一個版本,相傳深滬有一位漁民,他的母親為了讓兒子在海上能吃得飽,就用糯米做成飯團讓孩子帶上船吃。后來這名討海人不再出海,又惦念在船上吃過的這道食物,于是仔細研究,這才有了后來的壺仔飯。
“16年前,我特地找到深滬一位很會做壺仔飯的老人,向他學習制作方法,并自己潛心琢磨。”張老板回憶,隨著不少深滬人外出開餐館、賣壺仔飯,這道美食的名聲也越來越大,成為閩南的一道特色小吃。如今深滬人將店開到了北京、上海,生意都很好,壺仔飯深受當地人喜愛。(記者 王麗虹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