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滬自古就是一個半島,三面環海,當地人以靠海為生,買賣海產品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但是由于四周全是山石,交通閉塞,為了方便與外界聯系,將海產品運輸出去,村民就在這石坡上面鑿出一些階梯來,作為對外交流的唯一路徑,因此就形成了如今的璧山棧道,1991年,璧山摩崖石刻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沿著這條曲折的山路上去就是璧山棧道,山路很窄,高高低低,全長一兩百米,從山頭一直延伸到港阜,棧道懸在石壁上,另一邊則是海港。在石門宮邊,我們看到古棧道的第一處摩崖石刻,這個石刻題名為“三鄉公禁”。
晉江市博物館工作人員粘良圖:“ 深滬這附近幾個鄉村的船在有風的時候就停泊在廟口這地方,當時這個石刻是嘉慶年間刻的,它就是呼吁村里面的人不要將垃圾,石頭扔進海灣里面,說明它當時對環境保護很重視,可以說比我們近代人更進步。"
據粘先生介紹,這是晉江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一則 關于海港環境衛生的禁約,也是第一次發現近兩百年的有關環保警示的石刻,很有研究價值。石門宮繼續往上半坡處,我們發現了一方詩碑,黝黑的山壁上刻著一個高1.53米、寬1米的方框,其中鐫刻著一首用雄健有力行書寫成的《深滬即事五言排》。這塊詩碑刻于乾隆1765年,作者是曾任監察御史的詹宥構,詩人通過敏銳的觀察,準確生動地描繪了當時深滬漁鄉的風土人情。
晉江市博物館工作人員粘良圖:“ (詹宥構)來到深滬后///將當時他所看到的深滬有很多商船出海,這里的路很難走,馬車很難進入,這些石路非常崎嶇//還有一個是說他們主要是靠商船和打漁為生,這邊雜草、糧食缺乏,一遇到大風,就會引起一些沙丘,人一般都要在海灘上行走,就是海水退潮的時候,海灘就是走向外面的道路,所以他寫上這些地方的風情寫在這首詩上面很有意義。”
經過了兩百多年的風吹日曬,璧山上面的碑文仍然清晰可見,路過的人看到此詩文,就可以深刻地體會到當時海邊漁民的生活。
詩碑旁邊,另有一方石刻,橫書四個楷字“掃地登青”,書法雋秀工整,字的直徑20多公分。因為山石積苔深厚,何人何時題寫已無從辨認。
在這兩方石刻下面,則立著一座高2米多,寬1米的石碑,石碑上鐫刻著“皇清”兩字,記述清乾隆1782年鄉人捐資購地,將璞石山作為義冢一事,在此碑文旁邊還有另外一座記載義冢的石碑,建立于乾隆1764年。從這兩座碑文建立的時間看,兩次捐置義冢的時間相距不到20年,那么為什么在這么短的時間里面就出現了兩座義冢碑文呢?
晉江市博物館工作人員粘良圖:“ 因為當時深滬這個地方土地比較匱乏,都是山石跟民居,旁邊就是大海,所以說當時人死后入土為安,可是都沒有土地來埋葬,所以當時深滬的當地人就在外面買了一座紅土山,用來作為義冢,義冢就是說這些窮人也可以不用花錢再去買地,就可以埋在這個地方,后來若干年以后,原先的義冢埋滿了,埋滿之后又在旁邊買了一塊地,說村里面有些比較濟公厚意的人,做善舉的人出錢來建這個義冢。”
由于葬地缺乏,當時的村民只能通過義冢,來為已故之人建立死后的安身立命之所,所以,建國以來,深滬一帶率先提倡火葬,也是有一定的理由。
接下來,在這兩座義冢碑文的右邊,則是兩方并列的碑刻。一座是清代刻的《功德碑》,它記載了乾隆年間,蔡廷耀捐銀修理石門宮路這一善舉。另一座是明正德六年,王鍭為其父母立的墓道碑。
王鍭,字子鋒,號璧山,晉江深滬人,自小天資聰穎,篤志勵學。明弘治九年,也就是1496年考上進士,算是晉南最早及第的秀才,是大儒蔡清的弟子,曾經出任過惠州知府。
晉江市博物館工作人員粘良圖:“ 王鍭這個人根據一些記載,他對深滬也做過不少好事,就是說他在退休之后,因為這個深滬這個地方漁民出海經常遇到海盜侵略,他為了讓百姓可以抵抗侵略,他就組織村民訓練,而且他任職的時候也為百姓做過不少的事情,在《晉江縣志》有記載。”
繼續往前走,我們來到了一處叫做宮仔崎的陡坡,陡坡上面刻著“璧山”兩個大字。傳說這兩個字乃是唐代羅隱所寫。但據《閩書》記載,“石璧山在深滬村,亦名獅山,石刻‘深滬’兩字為羅隱所書。”如果按照書中所說,羅隱所寫的應該是“深滬”兩字,為何如今流傳的卻是“璧山”兩字呢,這當中有什么關系呢?
晉江市博物館工作人員粘良圖:“ 當時據閩書記載,他(羅隱)當時有寫深滬這兩個字,但是當時深滬是叫做璧山里,所以說他寫璧山這兩個字是比較有理由的。因為說他有寫深滬這兩個字,可是沒人看見過,有寫,但是他寫璧山這兩個字可能是后面慢慢傳成說他寫深滬這兩個字。”
羅隱,祖籍浙江余杭,自號江東生,是唐末傳奇人物。羅隱本身秉性聰敏,詩文超群,但是在當時混亂的社會環境下,他竟“十舉不中”,除了晚年短暫的官宦生涯外,一生四處流浪,至今在泉南一帶還流傳一句俗語,“羅隱公,何累累,乞食骨頭,皇帝嘴。”
晉江市博物館工作人員粘良圖:“ 當時是說他(羅隱)有來到深滬這個地方,它有一個連帶的故事就是說,當時深滬已經開發了,而且已經建有一個比較大的寺廟,寶泉庵,那他當時暫住于寶泉庵里面,在寶泉庵當時有蚊子咬他,他就跟那些蚊子說,你們都給我過去那邊,他當時睡的方向是東面,所以蚊子就跑到西面去了,所以當時在寶泉庵里面,傳說東面通常是沒有蚊子的。我們在說他皇帝嘴,乞丐骨,看相會靈,這個也是相關的一個傳說。”
在泉州的傳說故事中,有很多真真假假的角色,但是關于羅隱此人,有關文獻上說他“嘗游晉江羅山玉髻及惠安螺山”,所以這兩個地方至今還有與他相關的傳說。 比如在晉江家喻戶曉的 “羅隱畫馬”就是一個傳奇色彩濃厚的傳說故事。
在粘良圖先生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晉江玉髻峰,目睹了遠近聞名的“畫馬石”。這匹好似被系在欄桿之中的馬,畫面長4米多,高2米多,整個構圖簡練,線條流暢,耐人尋味。
晉江市博物館工作人員粘良圖:“ 他(羅隱)當時來到這個羅山下,他向老百姓討吃,老百姓不僅沒有施舍他吃的還呼哧他罵他,他就在這石頭上面畫了一只馬,這只馬白天在石上,夜晚卻出來吃村民的五谷,百姓看到這只馬要追它的時候,它就鉆進石上,就看不到,只是看到石上有只馬,所以大家覺得很驚奇,就說羅隱是個神仙,就去求羅隱想辦法,大家就開始對他很有禮貌的對待,羅隱就在這只馬旁邊畫上一只材柱子,畫了一條繩子把馬栓住,后來這只馬就一直在石上,不會跑下來吃村民的五谷。”
有考古學家說,玉髻峰下的畫馬石,是新石器時代的意形畫,后來因為羅隱曾經寄居此山之下,隨即衍生了上述的傳奇故事。但是不管真相如何,這別具一格的畫馬石畢竟為研究晉江歷史提供了生動的線索,為我們晉江增添了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色。而這些豐富的摩崖石刻,則成為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貴資料,一代代傳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