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暑假向來是發生兒童意外傷害的高峰期。而在這些意外傷害中,因誤服藥物引起的中毒占據了相當比例。
權威發布
暑假向來是發生兒童意外傷害的高峰期。而在這些意外傷害中,因誤服藥物引起的中毒占據了相當比例。近日,強生制藥與全球兒童安全組織共同搭建的“兒童用藥安全”網站發布了《兒童藥物中毒專題報告》,在針對全國35個城市114家醫院展開的調查顯示,有95%的兒科醫生報告曾遇到兒童藥物中毒病例,平均每位醫生一年遇到9.4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傷害預防室主任段蕾蕾針對報告指出:2011年127家我國傷害監測醫院數據顯示:0-17歲兒童有1000多人因中毒而就醫,可見,兒童誤服藥品帶給兒童傷害的嚴重性。因此提醒,家長一定要看管好孩子,家庭常備藥品要專門保管,并放置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在給孩子用藥中避免過量、多藥重復等情況。
5歲以下兒童易中招
2010年,全國傷害監測系統對0至14歲兒童中毒進行數據統計。數據顯示:86.4%的中毒發生在家中。中毒造成的中重度受傷比例為41.9%,僅次于溺水,在5大類傷害中位居第二。剩余四類傷害造成的中重度受傷比例分別為溺水77.6%、燒燙傷30.2%、機動車車禍27.8%、跌倒墜落20.8%。另外,有78.7%的中毒造成器官系統損傷,在5大類傷害中是器官系統損傷最高的傷害。
報告還指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南院、首都兒科研究所,以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這全國4家大型兒童醫院于2007年到2013年4月開展的0-14歲兒童中毒病例收集和回顧性分析顯示出一些令人擔憂的情況。
在所有中毒病例中,藥物中毒所占比例最高,占54.7%,多發生于1~4歲兒童。藥物中毒的原因,多為兒童誤服,占到79.2%,余下的原因分別為成人過度劑量給服,為10.5%,成人誤給服的占8.0%,其他為2.2%。北京兒童醫院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辦公室主任、藥劑科副主任王曉玲介紹,較多見1-6歲兒童藥物中毒,這一年齡段的兒童智力發育尚不完善,好動,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口嘗物品,善于對成人行為進行模仿,一旦看管不力,就可能發生誤服或偷服藥物現象。
藥物中毒的藥物類型中,感冒發燒/呼吸道疾病藥比較常見,有22.8%,還有精神類藥為28.2%,心血管類藥占16.5%,腸胃疾病藥占12.1%。另外,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急診90%以上為兒童誤服藥品,重癥病例70%左右為兒童誤服藥品。
七成家長忽視家中藥品安全放置
2012年,一位4歲小患者被送進急診室。入院前4小時輸液時突發雙眼上翻,家長呼叫不見答應。醫生詢問之下了解到,小患兒入院5天前發熱3天,體溫39攝氏度左右,稍咳嗽。家長給服感冒藥和止咳藥。一天前在私人診所靜脈用頭孢類抗生素及降溫藥。
2011年,一位2歲小患者,7天前出現咳嗽,陣發性咳,有痰但不容易咳出,還伴有喘息,沒有發燒。家長自行給孩子服用了抗生素和右美沙芬緩釋混懸液口服,咳嗽逐漸好轉。第二天一早,患兒出現陣咳,家屬自行加量懸液口服液,達到約平時用量的4-5 倍后,患兒出現困倦,嗜睡,反應差,家長大聲呼喚,卻不見孩子有反應,情急之下,家長帶孩子來到了急診室。
上述兩個案例是在醫院發生的真實事件,都是因為家長亂用藥,導致的孩子藥物中毒。
“兒童用藥安全”網站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4個城市1760名3~6歲幼兒家長中開展的“兒童用藥安全”專題問卷調查的數據顯示:有七成家長想起來才檢查、或從來不檢查家中的藥品,近兩成的家長選擇把成人藥和兒童藥混放在一起。另一個導致藥物中毒的原因則是家長將成人藥減量甚至按成人劑量喂給孩子,或者將數種藥品混合喂給孩子,卻不關心藥物的成分,或自行加量,導致藥物過量。
對于用藥不當造成的兒童藥品中毒,北京兒童醫院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辦公室主任、藥劑科副主任王曉玲指出,目前兒童專用藥比較缺乏,主要表現為品種缺乏、劑型缺乏和說明書不明細,用藥劑量缺失。兒童專用藥品匱乏導致兒童使用成人藥品。臨床上由于缺乏兒童用藥造成的風險不僅包括藥物成分所帶來的風險,還包括藥物劑型、規格、給藥方式等因素造成的風險。兒童常見藥的用藥劑型與成人用藥相比仍不夠豐富,造成兒童用藥依從性低下。這些均給臨床應用帶來困惑和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