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時節,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來看,這確實是進補的好時節。因為進入冬季后,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冬令進補能夠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儲存于體內,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立冬吃什么呢?立冬養生吃什么好呢?立冬飲食又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呢?
冬天氣候干燥,滋益陰精是冬季養生的重要內容,最好能多吃白菜、銀耳、木耳、枸杞、梨、獼猴桃等補益陰液的食物;辛辣厚味、燒烤油炸食物少吃為妙,平時還要注意多喝水,以免上火。飲食要以溫熱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羊肉、大棗、桂圓、芝麻、韭菜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可多吃些堅果類食物,如核桃仁、榛子、松子、栗子等。
菜品可首選羊肉燉蘿卜。它對腰膝酸軟、困倦乏力、腎虛陽痿、脾胃虛寒者更為適宜。其次是炒雙菇(香菇和平菇),它能補益腸胃,化痰散寒,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高血脂患者更為適宜。
其實除了食補,冬季的傳統養生方法還有很多,比如叩齒、干洗澡、揉腹、艾灸等。在日常生活中都可做,對身體很有益處。尤其是艾灸,可以灸一下保健穴位:足三里、中脘、關元、氣海,還可以在肚臍里放些鹽,艾灸肚臍,那里是神闕穴,這個穴位對補益元氣十分重要。
除了以上這些,立冬飲食還要注意什么?
多吃主食,適當吃點羊肉、鵪鶉和海參。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產熱營養素。所以,冬季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鵪鶉、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中醫認為有益腎壯陽、溫中暖下、補氣生血的功能,御寒效果最好。
怕冷與缺少鈣和鐵有關。人怕冷與機體攝入某些礦物質較少有關。如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響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血液中缺鐵是導致缺鐵性貧血的重要原因,常表現為產熱量少、體溫低等。因此,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機體的御寒能力。含鈣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帶、紫菜、貝殼、牡蠣、沙丁魚、蝦等;含鐵的食物則主要為動物血、蛋黃、豬肝、黃豆、芝麻、黑木耳和紅棗等。
海帶、紫菜可促進甲狀腺素分泌,產生熱量。人體的甲狀腺分泌物中有一種叫甲狀腺素,它能加速體內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增加身體的產熱能力,使基礎代謝率增強,皮膚血液循環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含碘豐富的食物是:海帶、紫菜、發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動物肝臟、胡蘿卜可增加抗寒能力。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并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卜、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體耐寒的必要元素。寒冷天氣使人對體內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葉類蔬菜等。
吃辣的可以祛寒。辣椒中含有辣椒素,生姜含有芳香性揮發油,胡椒中含胡椒堿。它們都屬于辛辣食品,冬天多吃一些,不僅可以增進食欲,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御寒能力。
7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食療養生專家提醒,此時人體免疫力進一步下降,飲食方面要更注意科學搭配,避免因飲食不科學導致健康受損或加重原有病情。專家推薦,此時比較適合吃冬瓜和冬棗,對緩解高血壓、高血脂都有好處。
秋冬季節,人的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常會比平時高。這和冬季的氣候特點與飲食偏好有關系。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心血管內科專家鞠娟說,冬季飲食偏重高熱、高脂,飲食肥膩是導致血脂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時不妨吃一些冬瓜,冬瓜中的膳食纖維含量很高,每100克中含膳食纖維約0.9克。膳食纖維含量高的食物對改善血糖水平效果好,還能降低體內膽固醇、血脂,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神農本草經》記載冬瓜“令人悅澤好顏色,益氣不饑,久服輕身耐老。”
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亞健康門診食療專家郭海英介紹,立冬后,很快市民就要生活在室外嚴寒和室內溫暖的交替環境中,會引起一些人飲食和睡眠不佳、免疫力下降。冬棗營養非常豐富,含有天門冬氨酸、蘇氨酸、絲氨酸等19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C的含量尤其豐富,對患有脂肪肝、“酒精肝”的市民而言,吃冬棗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伴隨著一場降雪,北京地區的氣溫直線下降。讓留戀秋天的人們感受到了冬天的氣息。而今天也正是立冬的日子。“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我國幅員 廣大,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時開始的。
按氣候學劃分四季標準,以下半年候平均氣溫降到10℃以下為冬季,則“立冬為冬日始”的說法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基本吻合。我國最北部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9月上旬就早已進入冬季,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長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節氣前后才真正開始。
進入立冬以后,日常膳食,可適當增加些“肥甘厚味”的食品,但不宜過多。到了冬季, 人體的消化機能比春季、夏季、秋季均為活躍,胃液分泌增多,酸度增強,食量增大,這反映了冬季機體對熱能需要的增加。當機體處于寒冷的環境中,要維持體溫平衡,就必須增加體內的代謝率,從而增加對食物的需要量,特別對脂肪性食物的吸收較好,攝食適量的脂肪有較好的抗寒耐凍作用,但不宜過多,以防發生高血脂癥和肥胖病。
冬季飲食的營養特點,即增加熱量,在三大產熱營養素中,蛋白質的攝取量可保持在平常的需要水平,熱量增加部分,主要應提高糖類和脂肪的攝取量來保證。礦物質應保持平常的需要量或略高一些。增加熱量可選用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維生素的供給,應特別注意增加維生素C的含量。可多食蘿卜、胡蘿卜、土豆、菠菜等蔬菜及柑橘、蘋果、香蕉等水果,同時增加動物肝、瘦肉、鮮魚、蛋類、豆類等以保證身體對維生素的需要。
飲食調養有三宜:一宜粥糜,冬日宜食養心除煩的麥片粥、消食化痰的蘿卜粥、補肺益胃的山藥粥、養陰固精的核桃粥、健脾養胃的茯苓粥、益氣養陰的大棗粥、調中開胃的玉米粥、滋補肝腎的紅薯粥等。二宜溫熱之品,以取陽生陰長之義。如宜吃牛肉、羊肉、狗肉、桂圓肉、棗、蛋、山藥、豬血、糯米、韭菜等。冬季每日晚餐喝一小杯酒,對中、老年人養陰大有裨益。三宜堅果之品,冬日多吃點核桃、板栗、松子以及花生、葵花子、芝麻、黑豆、黑米等。須注意體肥胖者忌肥甘溫熱厚味。
核心提示:秋季飲食的原則是以甘平為主,即多吃有清肝作用的食物,少食酸性食物。
換季時節要注意均衡的營養,尤其是要多吃些富含維生素和高纖維素的蔬菜,對預防疾病、增強抵抗力有著重要作用。
秋季飲食的原則是以甘平為主,即多吃有清肝作用的食物,少食酸性食物。具有甘平清肝功能的食物豐富多彩,諸如豆芽菜、 菠菜、 胡蘿卜、 菜花、芹菜等等,吃法也是多種多樣的。
豆芽
中的葉綠素可以防治直腸癌,其中含水量豐富的天門冬氨酸,能使機體大大減少乳酸的堆積,從而有利于消除疲勞。中醫認為, 豆芽味甘性 菠菜中胡蘿涼,有清熱解毒、利濕通下等作用。
菠菜
卜素的含量大大高于其他蔬菜,抗壞血酸雖低于辣椒卻高于西紅柿, 菠菜所含的具有止血作用的維生素K是葉菜中最高的;豐富的核黃素,又有防止口角潰瘍、唇炎、舌炎、皮炎的作用。
胡蘿卜
以燉食最好,炒食為良。燉食能保持 胡蘿卜素93%以上,炒食也可保持 胡蘿卜素80%以上,而生食、涼拌,人體僅能吸收10%。
菜花
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類物質,其維生素C的含量突出,比常見的大白菜、黃 豆芽菜含量要高3―4倍,比柑橘的含量要多出2倍。中醫素來有色白入肺之說。秋天是呼吸道感染疾患多發季節,潔白的 菜花無疑是一種適時的保健蔬菜。
萵筍
萵筍中的含碘量高,這對人體的基礎代謝和體格發育會產生有利影響。 萵筍葉的營養遠遠高于 萵筍莖,秋季愛患咳嗽的人多吃 萵筍葉可平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