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房產網訊 困擾寶秀小區居民的出行難題,有望得到大大改觀。昨日,泉州市規劃局組織召開東海立交慢行系統、寶秀小區市政道路規劃方案討論會,會上傳來了好消息。
寶秀小區區間將新建、擴建三條道路,減少繞行距離;同時,將在東海大街、泉秀東街,分別設兩座人行天橋,并在迎賓館入口處附近,設下穿掉頭匝道和人行通道,連同新建的慢道,東海立交將有圍合的慢行系統。如此,東海立交無人行系統造成的人車混行危險現象,以及寶秀小區機動車進出不便、繞行遠等現狀,都將得到有效解決。
據悉,這個規劃方案已納入今年的城建項目。
【現狀回訪】
穿越車道過街 現在還是頻繁
東海立交是東海大街、泉秀東街、晉江大橋、東海隧道東洞口連接線形成的互通式立交。當初設計時,主要是作為打通惠安、晉江、泉州市區三地的交通樞紐,所以沒有設立非機動車道。后來市政府搬遷到東海一帶,隨著東海隧道的建成,這里的“機非沖突”現象就更加明顯。
穿越互通區,必須繞行較長距離或直接橫穿匝道,存在安全隱患。昨日,記者回訪現場看到,目前除了東海隧道有連接寶秀小區兩側的地下通道外,其余路段行人過街直接穿越車行道,真讓人捏了一把汗。
隨著周邊地塊商住的建成進駐,如寶秀小區、在建的東寶花苑經適房等,互通周邊人流量越來越大,往來于互通區的人員和非機動車輛日益增多。解決這里的交通安全隱患,越來越急迫。
【方案解讀】環狀慢道系統 解決過街問題
昨天的規劃方案討論會上,設計人員為我們作了詳細介紹。
將在泉秀東街西段(1#人行天橋)、東海大街(2#人行天橋)各新建1座人行天橋,解決兩條道路上的行人過街問題。同時在迎賓館入口處附近,設置下穿掉頭匝道和人行通道,解決寶秀小區和生態路往返臺商區方向的左轉,以及迎賓館車輛往臺商區方向的掉頭轉向問題。
同時,在新建兩座人行天橋之間、下穿掉頭匝道處圍合路段,利用綠化帶,新建慢行道。這樣,從2#天橋至迎賓館新建人行及非機動車道,連接掉頭匝道人行通道,之后利用互通北側現狀人行道,聯系東海隧道人行地道,直至1#天橋,從而形成東海立交環狀慢行系統。
天橋具體選址成為會上焦點。設計人員給出的方案是,2#天橋選在東海大街濱城教會旁,會上無爭議。而1#天橋,設計人員建議選在泉秀東街(東海隧道西面),緊挨著互通匝道口布置,認為此處有較寬闊的空間建設天橋梯坡道。與會相關部門人員則建議,最好再往西移點,更便于居民出入。
5條區間道路讓寶秀居民放心
盡管已建成的兩條區間道路,緩解了寶秀小區居民的通行問題。但走訪中,小區居民仍認為存在不少問題,如機動車進出不便、繞行遠,穿越東海立交的慢行系統缺失,周邊排水、排污無法解決等。
針對上述問題,寶秀小區市政道路規劃方案給出解決的方向:在小區區間新建擴建3條道路,道路寬度14~24米,設置為雙向2~4車道,完善小區內部道路網。
具體說來,1#路,起點與泉秀東街的平面交叉,與規劃的支18路相接,終于現在的生態路,全長1.453公里;3#路,起于泉秀東街北側輔道,而后沿原有的寶蓋路布線,終點接1#路,全長0.517公里;5#路,起于泉秀東街北側輔道,而后路線往北,終點接1#路。
【焦點探討】
1.方案為何至今才形成?
2011年下半年,東海隧道雛形已現時,附近的寶秀小區住戶突然發現,門口無路可走。隨后,相關部門提出將構建東海立交慢道系統,同時提出在寶秀小區內設區間道路。
事隔兩年多,為何具體方案到如今才形成?對此,方案設計人員稱,2011年下半年,他們便對東海立交的慢行系統進行研究,通過多次方案匯報、審查后,已基本形成較完整的方案。
但因之前泉秀東街整體交通組織尚未理順,慢行系統工程一直處于暫緩狀態。去年下半年至今,建設單位請相關設計單位調研,經多次方案論證、匯報、調整,專家論證后,泉秀東街改造的交通組織(包括慢行系統)方案最終取得各方認可。
2.建天橋還是地下通道?
與會專家提出,目前不少城市已逐步拆除人行天橋,改建過街地下通道。地下空間利用成為未來趨勢,兩座人行天橋是否也可考慮建成地下通道?
對此,設計人員解釋稱,首先,這里周邊地塊已建成寶秀小區等,地下通道空間受限,且周邊管線比較復雜,尤其是泉秀東街南面為東海2號污水泵站。是建成人行天橋還是地下通道,也是經過多方論證,尤其是考慮到周邊地下管線、管道因素的制約,還有排水排洪的影響,經實地走訪、方案比對、多面論證、多方征求意見等,最終敲定采用人行天橋。(本網記者曾小琴謝明飛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