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線電視)7日宣布,該公司榮譽主席邵逸夫當日6時55分在家人陪伴下于香港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7歲。據悉,邵逸夫追思會的詳情將另行公布。
無線電視于1967年成立,邵逸夫是創辦公司董事之一。無線電視在公告中表示,對邵逸夫離世深感哀悼,并向邵逸夫夫人方逸華女士及其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號逸夫,1907年出生于浙江寧波,邵家八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舊上海人稱“邵老六”,赴港后被尊稱為“六叔”,是香港知名的影業大亨、巨賈豪富與慈善大家。
影業大亨
打造百億影視王國 造星無數
1958年,邵逸夫一手締造了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拍攝華語電影逾千部,先后在日本、泰國、新加坡、美國、澳大利亞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300多個發行網點,專門放映邵氏公司拍攝的中國影片。
邵逸夫被外界尊稱為娛樂界教父,還源于他的TVB。他旗下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慣稱無線電視)亦主導著香港的電視行業,多年來占據本地的收視領先地位。多年后,當年的有力競爭對手“佳視”倒閉了、“亞視”衰落了,TVB成為目前亞洲最大中文節目內容的供貨商,在香港有著近乎壟斷的競爭態勢。現在大家心心念念的港劇經典,包括《上海灘》、《大時代》、《創世紀》、《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鹿鼎記》等曾經引發從香港到內地的追劇熱潮的電視劇多半都來自于TVB。
與影視經典一同打造的必然是數不清的明星。
上世紀60年代中期,邵氏獨占天下后,邵逸夫拉攏了當時最紅的女明星李麗華和林黛,使她們成為邵氏的演員,并大量栽培新人,鄭佩佩、何莉莉等都是邵氏一手捧紅的大明星,正是她們真正擦亮了邵氏的金字招牌。此后,王羽、姜大衛、狄龍、劉家輝、陳觀泰等著名影星都出自邵氏。
而邵逸夫還在1971年開創了無線藝員訓練班,更是為整個亞洲演藝圈輸送了大量的中堅人才,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等天王巨星,均出身于這個訓練班。此外,杜琪峰、王晶、關錦鵬、韋家輝等著名導演,也得益于TVB的全力栽培。
巨賈豪富
魄力過人決策果斷 致富有方
與時常出現在娛樂版頭條的“明星”身份相比,邵逸夫或許更中意被視為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捱得苦、做事勤勉、精通業務、市場敏銳度極強、對成本錙銖必較,老一輩港商的致富之道在他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邵逸夫并非出身于貧苦人家。他的父親在上海擁有一家頗具規模的顏料公司,可邵氏兄弟無人繼承父業,全數進了“娛樂圈”。他于1926年追隨兄長赴新加坡開拓南洋電影市場,由職位最卑微的電影放映員做起。由于當時邵氏剛起步,并沒有自己的電影發行網絡,他只能自己挑著裝影片和器材的擔子跑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每個角落,到有華人聚集的地方放映。
就商人而言,邵逸夫也算是魄力過人、決策果斷。他從上世紀20年代與兄長一起打拼三十余年,已在南洋積累了相當的身家,卻仍選擇在知天命之年赴港“創業”;至20世紀70年代末,他淡出拼搏了近50年的電影業,轉向進軍新興的電視行業時,已年過古稀——即使忽略掉他所創出的那一番業績,邵逸夫的毅力也值得今日受困于“轉型”的香港后生景仰。
拍電影、賣電影的人大多喜歡以“文化人”自居,邵逸夫倒愿意誠實地承認自己是一個生意人。影評家們常常指責邵氏出產的影視作品“媚俗”,缺少藝術價值,產量大、傳世少。但僅以商業價值而言,專走小市民路線的“邵氏出品”稱霸香港電影市場近二十年;常被斥為盛產肥皂劇的TVB,也能常年坐擁本港收視率和廣告收入之首。
在經商方面,邵逸夫則與所有對成本錙銖必較的香港老板并無差別,他甚至為此鬧出了笑話。例如,當年尚未成名的李小龍曾找他毛遂自薦,欲以每部一萬美元片酬拍電影。但邵逸夫認為此人太狂妄而把價碼壓至每部2500美元。結果李小龍掉頭投奔了邵逸夫的競爭對手嘉禾,致使邵氏錯失了香港電影史上最具票房號召力的“金雞”。
慈善大家
最“吝嗇”的慈善家 勤勉一生
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錢的人,但卻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可以說,他在香港的影響力源自于他的影視王國,而他在內地的口碑則主要是因為他的慈善捐贈。
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設立了邵氏基金會,從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內地捐贈1億多元,用于支持各項社會公益事業。
據統計,二十多年來,他共向內地捐贈了47.5億港元,興建了6013個教育和醫療項目。目前,以“逸夫”兩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其他文化藝術設施、醫療設施遍布中國各地。2002年,邵逸夫還捐資創立被譽為“東方諾貝爾獎”的“邵逸夫獎”,用以資助全球造福人類的杰出科學家進行研究,目前基金總額已高達50億元。
1990年,中國科學院為了表彰他為中國教育事業做出的貢獻,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
在慈善事業上毫不吝嗇的邵逸夫,工作中卻十分計較成本。據傳,曾經有一次他拒絕了一名劇務要20元買100個生煎饅頭給片場工作人員的申請,理由是公司內部食堂所賣的饅頭一個只要一毛錢。結果,出外景的工作人員因沒有早餐吃而鬧罷工,邵氏為此損失了近萬元。
至上世紀60年代,邵逸夫的影視王國頗具規模,他的勤勉卻不減年少。據說他至古稀之年仍堅持每天工作16個小時。
“逸夫樓” 泉州就有13座
邵逸夫對平均每年捐獻1億多元用于內地公益,以邵逸夫的名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其他文化藝術機構、醫療機構遍布全國各地……
泉州究竟有多少“逸夫樓”?根據記者多方了解不完全統計,泉州有13座“逸夫樓”,遍布全市大部分縣(市、區)。接受捐贈的學校有中小學,也有師范類院校,時間跨度從1992年至2008年,捐贈總額約660萬港元。
在安溪鳳城筆架山下,藍溪人工湖畔,有一座安溪逸夫實驗小學,占地面積近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200平方米,教學樓整潔美觀,富有現代氣息。這所學校于1994年創辦,總投資100多萬元人民幣,當時邵逸夫先生捐贈50萬港元,學校感念他的善行,遂以逸夫先生的名字作為校名。據該校蔡校長介紹,逸夫先生的捐款是由教育部門安排的,學校跟他沒有直接的接觸,但是師生仍會銘記他。“沒有他,就沒有安溪逸夫實驗小學。”
在鯉城區通政中心小學北校區,有一座五層高的逸夫教學樓,可容納1700多個學生在里面上課。這座樓原來是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教學樓,后來由于該校搬遷,舊校區作為通政中心小學的辦學場所。“這座樓是上世紀90年代初逸夫先生參與捐建的,當時是學校第一幢高層教學樓。”泉州幼師高專黨政辦公室陳主任告訴記者,該校舊址在平水廟,“文革”期間曾一度停辦,1978年復辦,迎來了新的發展,但校舍一直很緊張。上世紀80年代,學校自籌資金建設了一幢五層樓的學生公寓,上世紀90年代,逸夫先生捐贈200萬港元,加上學校自籌部分資金,建設了逸夫教學樓,使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大大改善。
除了這兩座逸夫樓,我市不少地方都有“逸夫樓”。如洛江萬安中學,泉港圭峰中學、寨后小學,惠安螺陽村下小學、惠安縣八二三實驗小學,晉江安海橋頭中心小學,南安洪瀨葵山小學,永春實驗小學、蘇坑蒿溪小學,德化三中、美湖中心小學等。這些“逸夫樓”有的是教學樓,有的是綜合樓,大都由逸夫先生捐贈部分資金,學校自籌部分資金建成。這些“逸夫樓”大都保存完好并發揮重要作用,不少還成為學校的標志性建筑。
記者了解到,從1991年至2012年,邵逸夫先生共向我省191所學校分批捐贈了約1.357億港元,他在福建的“逸夫樓”總建筑面積超過50萬平方米。其中,廈門大學逸夫樓、福州大學逸夫樓都是1991年捐建的,分獲邵逸夫先生500萬元港元和300萬港元的捐贈。2012年,邵逸夫先生還捐贈廈門理工學院500萬港元用以建設逸夫工程訓練中心,并捐500萬港元給武夷學院建設逸夫圖書館。邵逸夫先生的善行,為福建人民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