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全國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的房價上漲較明顯。近期,部分城市出現“地王”現象,又增加了人們對房價繼續上漲的預期。那么,應如何看待當前的房地產市場形勢?記者采訪了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
供需失衡致一線城市房價上漲
北京、上海等調控政策最嚴格的一線城市及部分二線城市,今年房地產市場回暖力度極強。22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9月份我國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統計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房價同比漲幅都超過了20%。
秦虹分析,目前,在我國657個設市城市中,多數城市房價仍比較平穩,房價明顯上漲的主要是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絕不代表全國。
秦虹指出,此輪房價上漲與2005年、2007年及2009年的三次房價明顯上漲有很大不同,投機投資性需求不再是主要推手,自住性需求,特別是剛性需求量較大。“2011年新‘國八條’實施之后,全國49個城市實施了限購政策,這些政策在抑制投機投資性需求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限購、限貸的城市房價仍在上漲,只能說明市場供應難以滿足自住性需求的增長。”
為什么一線城市與部分二線城市的住房供需矛盾會如此緊張?
秦虹分析,從需求角度看,大城市人口聚集規模較大,特別是年輕人增長比較快。以北京為例,2011年北京市新增常住人口接近60萬人,其中20至39歲的青年人占比達到62.8%。與此同時,受房價預期影響,近一年來,購房年齡更趨于年輕化。
相對于需求增長而言,住宅供應量明顯不足。到8月份,北京、上海兩個每年常住人口增加最大的直轄市,新開工面積還是有近10%的負增長。客觀地講,這幾年大城市人口增長多,但拆遷難度大,住宅用地計劃完成比例偏低,再加上開發企業在面對調控需求的政策時開工更加謹慎。這些都使供求關系發生失衡,供不應求的代價就是房價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