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迎賓大道(國道324線豐洛段)拓寬工程擬于9月動工建設,該路段的華僑大學天橋也將被拆除。根據(jù)北迎賓大道拓寬改造方案,華大天橋拆除后,此處將建下穿通道。
華僑大學天橋建成投用17年來,是一茬一茬的華大師生過街通行的主要通道,華大師生對天橋自然有著很深的感情。在天橋拆除前,記者走近它,走進華大師生中間,探訪華大和天橋之間的故事。
建橋歷史 為師生安全過街 華僑捐建天橋
前天下午,天氣很好,記者驅車從市區(qū)前往華僑大學,國道324線上車輛川流不息。藍天白云下,拱形的華僑大學天橋躍入眼簾。拾階而上,紅色小瓷磚鋪就的橋面很干凈。橋上兩端的欄桿處都掛著同樣的牌子,牌子是泉州市公路局1996年2月立的,牌子上介紹了天橋的大致情況:天橋為鋼箱梁結構橋,主橋總長49米,主跨30.5米,凈高5.5米,在菲律賓的惠安鄉(xiāng)賢莊媽珍先生捐資興建。
“建天橋是為了方便華大師生安全過街。”泉州市公路局尤副總工程師告訴記者,國道324線上的車輛很多,在華大這個路段又是下坡路,交通狀況比較復雜。當時因為沒有過街通道,橫穿馬路的現(xiàn)象不少,這個路口出了不少交通事故。當時在泉州地下通道還比較少見,因此選擇建天橋。
今年70多歲的李老師住在華大東區(qū),他說他在華大任教30多年,每天都要穿越國道324線往來學校和住宅區(qū),天橋建成前要繞很長的一段路才能過街。后來建了天橋,住宅區(qū)和校園不再“近在咫尺遠在天涯”,天橋成了華大師生和附近居民的安全通道。
工程師回憶 橋從廈門運來 夜間吊裝
尤副總工程師介紹,華僑大學天橋是在廈門制作好再運到泉州的。因國道324線是洛江惠安等地進出泉州市區(qū)的主要通道,往來車輛很多,施工時又不能全封閉,于是就在路面基礎施工好后,在夜間搶時間吊裝橋體。
“就一個晚上,幾個小時就吊裝好了。”尤副總工程師稱,當晚交通管制僅幾個小時就放行了。吊裝后,工人們在加裝了施工安全網(wǎng)后立即焊接、安裝欄桿、鋪就石磚,橋底下車輛仍正常通行。
華大老師感想 “不舍天橋,會想它的”
記者看到,除了行人走天橋外,不少騎自行車或電動車的人,也推著車從天橋經過。據(jù)悉,華大天橋是中心市區(qū)較早的一座行人、自行車都能上橋的天橋。
林先生1997年考入華僑大學,他告訴記者,當時華大東區(qū)很熱鬧,不僅有華大老師的住宅區(qū),也有菜市場、超市、餐飲店、理發(fā)店等生活配套。當時還沒有學生街,校內也沒有超市,學生經常要到東區(qū)購買生活用品或是打打牙祭,天橋是必經之路。
“天橋是華大的一景,也可以說是泉州的一景。”林先生說,不少來華大的人或是華大學生畢業(yè)時,都會到天橋拍照紀念。
聽說天橋將被拆除,不少華大師生和周邊市民都很不舍。華大一位老教師說:“我在華大任教20多年,對天橋有著一份踏實、溫暖的情感,今后會想念天橋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wǎng)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xiàn)泉州在補齊養(yǎng)老事業(yè)短板,提升養(yǎng)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