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借助作者的臺階
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李煜……對于熟悉的作者,他們的風格、常常抒發的情感,考生要心中有數,再細讀詩的內容,會有心領神會的感覺。另外,文學常常能折射時代的影子。對于熟悉的朝代,比如盛唐、北宋、南宋等,了解了作者所處的時代,再了解詩意時往往能站到一定的高度。比如下面的詩:
送人歸京師
陳與義
門外子規啼未休,山村落日夢悠悠。
故園便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
問題:詩中“故園便是無兵馬”與“猶有歸時一段愁”是否矛盾?為什么?
在考生的積累中,陳與義不屬于特別熟悉的詩人。既然只是因為思念故土而惆悵失意,解除這一煩惱的最好方式當然是能回一次故鄉。為什么“故園便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不了解陳與義,這個問題就不知從何說起。但如果知道他是南宋初年愛國詩人,那么就會想到靖康之變、南宋偏安,擺在詩人面前的現實是:即便故園沒有戰火,但國土淪喪,南北分裂,已是亡國奴的詩人就是能回故鄉也是頗為犯愁的事。
詩歌鑒賞,其實是對綜合能力的考察,往往需要考生調動多方面的積累。如果了解作者,多數情況下可以借助作者的臺階讀懂詩歌。
③ 借助注釋的臺階
醉翁操【1】
蘇軾
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2】。
醉翁嘯詠,聲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時而童巔【3】,水有時而回川。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此意在人間,試聽徽外三兩弦【4】。
注釋:【1】據本詞序,歐陽修喜愛瑯琊幽谷的山川奇麗、泉鳴空澗,常把酒臨聽,欣然忘歸。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閑記譜,請蘇軾填詞。【2】蕢:草筐。《論語·憲問》:“子擊磬于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3】童巔:山頂光禿,山無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繩。此處代指琴。
考生嘗試閱讀《醉翁操》,第一句就不懂,看了注釋【1】,就基本明白了。原來瑯琊幽谷的山川奇麗、泉鳴空澗,“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想來是用以說泉聲的清越圓轉。把泉鳴空澗比作美妙的樂曲,在空山回響。
所以注釋不是可有可無的,和題目、作者一樣,都是考題的一部分。
其實考生在做詩歌鑒賞題時不必過于擔心。雖然選入考題的詩歌不是一讀就懂的,但題目、作者、注釋、題干都可能是有助于理解的臺階。考生要是學會借助這些臺階,在讀懂詩的路上就會走得更順暢。對苦于詩歌鑒賞得分不理想的考生來說,答題模式雖然重要,更要在讀懂詩意上下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