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農業產業鏈,培育農村新型業態,形成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中央一號文件這些目標都離不開一個關鍵因素:提高農民素質。
如何有效提高農民素質,進而形成農村發展新格局?
日前,記者走訪首批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縣,近距離觀察農村職成教育如何推動“刷新”新農村。
農民與教授“接上軌”
“農村職成校是接地氣的學校。”天津市靜海區梁頭鎮孫莊子村的種棗大戶王瑞璽說,“農民真的需要科技培訓,職成校讓我們有了獲取新技術新信息的意識和渠道。有技術問題能通過職成校聯系專家來給我們上課,要不然我一個農民,上哪里找教授啊?”說這話時,王瑞璽剛剛上完一次冬季果樹剪枝培訓課。
王瑞璽也是梁頭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以下簡稱“成校”)的“講師”之一,這個學校在全鎮18個村全部建立了“村分校”,王瑞璽家的果園則是三個實訓基地之一。
王瑞璽種果樹依靠科技,在當地帶頭引進“SOD植物種植技術”增強冬棗的抗病能力,建設了120畝冬棗園,成為全縣第一家綠色無公害冬棗園。
村里的“能人”在果樹下傳授致富經驗,誰不去學學?反過來,“能人”們對成校的期待也在提高。靜海區大邱莊鎮成校的一個實訓基地設在津美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負責人張延林告訴記者:“我們合作社離了成校培訓可不行。”
“大棚里干活的多數是村里的50后、60后,流動量大。大棚里光西紅柿就六七個品種,種植要求不同,每個品種都得培訓,農機、農藥使用也要培訓。四季生產,你想培訓需求有多大?成校發揮的作用很大。”張延林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