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全國青聯副主席,他是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師馮鴻昌;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得主,他是國網福建省電力廈門供電公司高壓線路帶電檢修高級技師陳國信;帶領團隊生產智能顯示控制儀,為“神舟”號宇宙飛船、國內多種衛星的發射做過貢獻,他是福建上潤精密儀器公司裝配鉗工林玉登……
這些高技能人才,用敬業守信、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為人生的成功作了詮釋。在追求職業技能極致的不經意間,他們,成為這個社會最寶貴的財富。
“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正成為新的時代風尚。
不再是“無奈的選擇”
職業教育是助推經濟發展的利器。看看德國職業教育之于德國制造的作用,就能明白職業教育對于打造福建產業“升級版”、提升“福建質造”競爭力、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后勁的意義所在。
但長期以來,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實際地位偏低,也是不爭的事實。
“社會上對職業教育還有一定的認識誤區,覺得職業教育沒有學術型教育那么受推崇,接受職業教育成為成績不太好的學生的無奈的選擇。”從事多年職業教育的黃克安教授心痛地表示。
這首先源于傳統的教育觀和人才觀。只有學歷高才好就業等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家庭。高中教育對于家長和孩子而言,無論對孩子今后的發展合不合適,無論家里的經濟條件好壞,基本都是以考上大學為目的,而不是就業。
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雖高,但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不高,就業質量不高,待遇偏低,在擇業、升學、報考公務員等方面存在諸多政策限制和歧視。這些也助長了對職業教育的偏見。
幸運的是,技能人才的價值,正被越來越多人認識。
賴育照,我國第27次、第28次南極科考隊中的機械師,參加過14個月的南極科考。
有一天,他帶著幾名中科院院士和美國科學家坐著橡皮艇出海考察,返回時,橡皮艇發動機熄火了。這時,開始起風,下起大雪,海上還起了大浪。他在穩定大家情緒后,通過出海時帶的配件解決了問題,并把科學家安全地帶回站區。
賴育照是2002年從集美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的一名中職生。進入廈工后,他從最基層學起,向別人請教、聽每個師傅的教導,認真地鉆研每件事情,抓住每個實踐機會,事后還仔細總結。過硬的維修技能,幫他走到了一個多少人想去卻去不了的地方。
“職業教育,不是從教育層次上劃分的,它應當是一種教育類型。”省政協委員楊錦炎建議,加大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宣傳力度,引導全社會轉變人才觀念,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社會氛圍,提高職業教育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
突破人才“天花板”
要真正改變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觀念,關鍵要逐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經濟和社會地位。除了切實提高產業工人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工資水平,讓人們覺得在生產服務一線崗位也有奔頭,更重要的是暢通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讓他們擁有應有的社會地位。
從2014年起,我省在全國率先實行春季高等職業院校招生考試改革,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因此受惠。2015年高職入學考試報考6.31萬人,錄取4.94萬人,錄取率78%。其中,面向中職畢業生的本科招生2500人,比2014年增加70%,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進一步拓寬。
省教育廳負責人介紹,正在開展的應用型本科試點工作,力爭5年時間,建成5所左右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和先進技術轉移、應用特色鮮明的示范性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20個左右對接區域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專業群,最終形成“中職-高職(專科層次)-應用型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人才培養體系。2015年全省新增4所應用技術類本科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覆蓋35種類別、工程碩士覆蓋30個領域,制約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天花板”正在被突破。
此外,我省統籌規劃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實現職普招生規模大體相當;同時,積極推動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雙證融通,推進職業教育內容與職業資格標準無縫銜接。職業教育“縱向貫通、橫向融通、外部聯通”的體系逐步建立,職校生有了更多追夢、圓夢、發展成長的機會。
透過這樣一幅藍圖,我們可以想見,改革創新的活力將不斷迸發,每個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夢想將不再遙遠。(記者 鄭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