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開設出面向所有學生的多樣化課程,是“后特長生時代”對教育的挑戰
在張男星看來,高中必須結合自身辦學特色,針對不同孩子的發展提供多樣化的特色教育,培養全面發展又具有一定特長和興趣的人才。興趣班和特色班將不再是針對少數學生的“專利”,而是面向所有學生的不同選擇機會。能否開設出這些面向所有學生的多樣化課程,是“后特長生時代”學校教育的巨大挑戰。
上海是國家教育改革綜合試驗試點省市,在基礎教育資源均衡化等方面都走在全國前列。記者了解到,上海目前正在大力探索高中教育的特色多樣發展模式,招生由原來惟分數論的分層選拔轉變為分類選擇。未來清理和規范特長生招生后,如何落實與特色高中建設相應的中考和招生形式,正在討論制定過程中。
湯林春認為,雖然面臨誠信體系缺失的社會環境,但信息化技術、大數據等發展,都為學校招生、人才選拔的公開公平公正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基礎。只要能精心設計適應素質教育、發展導向的新型人才選拔和培養評價體系,做到程序規范、信息公開,落實責任,接受監督,老百姓就不會有意見。
“特長生選拔和奧數競賽都不是壞事,壞在低齡化、大眾化、功利化的取向。教育必須關注人的成長規律,不能只重結果不看過程。”上海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說,上海已對中小學實行新的綠色指標評價體系,評價學校不只看學生整體的學習成績,更重視投入產出比、教學過程和方法、看進步;對學生不只看學科知識和成績,更強調跨學科、實踐活動、團隊合作和創新等能力,注重整個在校期間學生的興趣特長等信息的伴隨性積累,形成更客觀全面的綜合素質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