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律二:女生出行結伴同行 落單要巧妙學會辨別“壞人”
“其實在章瑩穎事件中,還是存在避免悲劇發生的可能。”田旺說,如果當時章瑩穎能與伙伴同行就會安全得多,“在國外,切記不能長時間讓自己與異性獨處”。
尤其對于女性,“結伴同行”“不與陌生異性獨處”幾乎是專家給出的國外留學的安全“鐵律”。
有同伴同行不僅有助于避免被壞人侵犯,即使遇到了危險事件也會讓救助更加及時。
“每個人都要建立好自己的朋友圈。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要有可以相信和依靠的朋友。”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在獨立生活時,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合理利用身邊資源。
“如果,當時章瑩穎能把自己的行蹤及時分享給自己的朋友,也許人們能更早覺察到她的失蹤。”田旺說。
不過,我們出行的時候并不是每次都能找到同行伙伴,一旦“落單”應該如何自我保護呢?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一次為公派留學生進行的安全講座上聽到王大偉教授給出的簡單而有效的方法。
一個人獨行時,最危險的情況是出現了尾隨者。
王大偉教授告訴大家首先要確定尾隨者是壞人還是恰好同路的陌生人,最簡便的辦法是:“馬上走到馬路對面去。”這個時候,如果尾隨者是“恰好同路的陌生人”,那么他一定會按照自己的路線繼續走下去,而如果是有不良企圖的壞人,則很有可能也會尾隨著過馬路。這時,還可以再次使用“過馬路”的辦法,通過這樣的過程有可能甩掉“尾隨者”。
很多專家指出遇到危險時,安全的撤離是首先要選擇的策略,如果真的遇到“正面交鋒”的情況,也要盡最大努力快速解決。王大偉教授介紹,當與“壞人”足夠近的時候“戳眼睛”“揚沙子”可能會比較快速讓自己脫離險境。
鐵律三:不能太過自信 要熟悉身邊的保命信息
“標有安全警示的區域一定是有危險的,要時刻保持警惕。”熊丙奇說,有些中國學生容易把一些安全警示當成“擺設”。
這跟我們的孩子在國內接受的安全教育不足也有關系,“當前國內的安全教育多以灌輸概念為主,沒有做到‘具體而微’。”熊丙奇說,比如,我們常說“不能相信陌生人”,但究竟什么是陌生人?這些概念并沒有明確告訴孩子。
現在,我國的中小學也跟國外學校一樣會進行安全的模擬演練。但是,“很多組織者不把安全演練當回事,而是當作一個任務來完成。”熊丙奇說。
田旺介紹,曾經有一個中國留學生在國外的學校參加安全模擬演練而引發的事件。當警報聲響起的時候,學校里所有學生都撤離了教室,唯獨這名中國留學生遲遲不離開。在這位留學生看來,這些演練不過是形式,又不是真的災難來了。后來學校給這位學生很嚴厲的處罰,“因為,學校認為他的這種行為就是一種安全隱患,很可能將來會危害其他人”。
“我們學校無論白天和晚上各個教學樓、圖書館、街道都能時不時看到穿制服的人在巡邏,路邊每隔不太遠的距離也都能看到醒目地標有‘emergency’的報警桿子,同時學生的手機號碼和郵箱都在學校的名單里,一旦有任何潛在的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情,學生都會在第一時間收到提醒。”文瑜說。
不過,正因為我們在中小學階段沒有受到很好的安全教育,所以,當危險真正來臨時很多留學生卻對身邊的這些保命信息“視而不見”。(記者 樊未晨 實習生 茍洪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