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真人版經典童話《美女與野獸》持續熱映,我周圍有女兒的朋友紛紛走進電影院,和孩子重溫經典童話,作為一個心理老師,我看到的是不同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故事中,女主人公貝兒和男主人公野獸王子都是母親早逝的孩子。貝兒跟隨爸爸生活在一個小村莊,周圍的人不學無術,但貝兒爸爸用自己的溫情和呵護,將女兒培養成一個熱愛讀書、氣質脫俗,有夢想又有主見的姑娘。而在王宮里養尊處優的王子卻在冷酷的父親影響下,變得冷漠,缺乏同情心。在一個風雪肆虐的晚上,王子拒絕了假扮老婆婆的女巫的庇護請求,而遭到詛咒,變成了外表丑陋兇惡的野獸。破解這個詛咒的辦法只有“愛”——他要學會真正愛上一個人并贏得對方的愛。
孩子幼年是建立依戀和安全感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的主要養育者是“足夠好”的:溫暖而柔情,能夠積極地關注孩子的需要并給予恰當的回應,孩子就會跟養育者之間建立安全、健康的依戀關系。在心理層面,孩子會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人是值得依賴和信任的,人與人之間是可以互相關愛的。與孩子有著天然連接的媽媽是成為“足夠好的養育者”的最佳人選,倘若因為種種意外造成媽媽的角色缺失,其他養育者只要能夠具備上述“足夠好”的特質和條件,孩子也能獲得積極的力量,從而健康成長。
貝兒的父親就是一個“足夠好”的養育者,貝兒也很幸運地成長為一個心理上能夠“安全依戀”的孩子;而野獸王子的父王在作為養育者方面顯然是失職的,王子缺乏愛,才成長為一個缺乏同情心的人。野獸王子表現出的就是“焦慮——回避型依戀”的特征——得不到健康積極的關愛,就“假裝”不在乎別人的關愛,與人疏離,對人冷漠。
第三種依戀類型叫“焦慮——矛盾型依戀”,其典型代表就是專橫跋扈、自私自負的加斯頓。村里的姑娘都鐘情于他,只有貝兒對他不屑一顧,這種不屑刺激了內在的“焦慮——矛盾型依戀”,他強烈渴望征服并贏得貝兒,而在得不到的時候不惜毀滅她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