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在扶助貧困學生過程中要“保護受助學生尊嚴”“不能讓學生當眾訴苦、互相比困”。
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放國家助學金,本是一項促進教育發展,幫助更多貧困學子圓夢的好事,但有些困難學生評定的程序,卻讓部分學子望而卻步。近幾年,類似報道也屢見不鮮:“云南多所高校存在讓貧困生上臺演講的情況,有人上臺后一言不發,有人貧困卻因人緣差拿不到助學金。”“遼寧沈陽一貧困大學生自從在同學面前講了其羞于啟齒的家境后,常常覺得抬不起頭來。”筆者在大學期間曾負責貧困生證明材料審定,書面材料中申請者家庭情況往往十分凄慘——“人均年收入750元”“父母一方或雙方常年重病纏身”等。如果讓年輕人當眾念出這些,那是多么令人尷尬不安的場景。
給予貧困學生補助,為的是維護人的權利、呵護人的尊嚴,當眾比慘卻漠視了人的尊嚴和情感。進一步說,扶貧的目的在于“扶志”,絕不可“比窮傷志”,學校、老師更不能用實際的助學金去誘導甚至鼓勵學生將貧困當成一種資本。以犧牲受助者尊嚴的方式發放補助補貼,其所造成的危害遠比物質上的貧困多得多。
因而,教育部在此次通知中也明文規定,各高校應采用大數據分析、個別訪談等方式來了解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公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助情況的內容,不能涉及學生個人及家庭的隱私;采用隱性的方式進行幫助,避免割裂區分困難學生與非困難學生,等等。其實,如何讓貧困學生有尊嚴地受助,很多大學都有探索,南京理工大學的舉措就值得借鑒。該校通過對校園一卡通大數據比對,將每個月在食堂吃飯超過60頓、一個月總消費不足420元的學生,列為準資助對象,然后再通過各院系輔導員的人工審核最終確定資助名單,將助學金“偷偷”充入名單內學生的飯卡里。這種不用填表、不用登臺“比困”“潤物細無聲”的做法,既人性又科學,可以看作對教育部前述通知精神的鮮活注解。
人窮,志不能短;扶貧,更要以人為本。因而,各高校對貧困生的認定應盡快落實教育部這一通知,讓認定過程更加人性化、規范化,避免當眾自揭傷疤的認定方式,別再讓貧困學生在“尊嚴”和“金錢”之間做出艱難選擇。
原標題:讓貧困學生有尊嚴地受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