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首屆本科優秀教學業績獎評選日前揭曉,150余位教師獲獎,每人獲得3萬元獎金。據悉,該獎項用于獎勵在本科(含研究生基礎課)教學一線工作業績突出的優秀教師。此次評選活動師生反響熱烈,7天內有30萬人次網上投票。武漢大學副校長周葉中表示,該獎項以后將每年評選一次,將其作為促進本科教學的措施之一。(1月21日澎湃新聞)
在高校普遍“重科研、輕教學”的背景下,在科研成果和研究生教育成為高校排名關鍵指標的情況下,武漢大學能夠沉下心思,每年拿出數百萬元獎勵本科教學一線教師,實屬難能可貴。
筆者曾在大學教書十幾年,對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深有感觸。雖然各個學校無不強調教學很重要,但往往只是停留在口頭上。科研成果可以成為晉升職稱、職位的籌碼,可以成為發家致富、揚名立萬的資本;而一心撲在教學上,除了能贏得學生的好評外,幾乎什么都得不到。于是,科研搞得好的老師神氣十足、令人羨慕,書教得好的老師反倒顯得“沒本事”,被人瞧不起。對教師來說是這樣,對于高校來說,科研成果是學校的硬實力,是大學排名的重要指標,是校領導的重要政績,而在“教書育人”方面做得如何,反倒無從評價因而顯得不那么重要。
這種傾向所帶來的后果,便是高校“教書育人”的功能被嚴重削弱,高等教育質量大面積滑坡,很多學生一晃幾年根本沒學到什么東西。進而,很多畢業生不能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甚至畢業即失業。
不可否認,科研對于高校也很重要,很多高校還承擔著國家級科研課題,中外高校均是如此。問題是,高校的首要任務畢竟是教書育人,“重科研”沒有錯,但“輕教學”則大錯特錯。同樣,高校重視研究生教育也沒有錯,但輕視本科教育則大錯特錯。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之本,沒有高質量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質量又能高到哪里去?
就此而言,武漢大學重獎本科教學一線教師,傳遞了積極的信號:一些高校認識到了“重科研、輕教學”的弊端,致力于“撥亂反正”,扭轉這種不良傾向,通過重獎來鼓勵教師重視教學工作、安心于三尺講臺,讓教學一線的老師贏得尊嚴,讓高校回歸“教書育人”的本位,讓本科教育成為重中之重。實際上,這不僅是對一線教師的尊重和酬謝,而且體現了對學生負責、對教育負責的態度。
重獎一線教師只是一個開始。讓高校回歸“教書育人”的本位,還要通過各種制度設計,讓潛心于教學的教師在職稱評定、職位晉升、榮譽頭銜、福利待遇等方面不吃虧。只有通過各種制度化激勵,“教書育人”才能成為每個教師傾心的事業。晏揚
(原標題:重獎一線教師讓大學回歸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