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名片
劉殊芳,泉州五中校長、教育學博士,是一位真抓實干型的女校長。上任一年多來,以其高效、務實作風帶領五中走出新風貌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5月初,泉州五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啟動,面向泉州招收120名學生,在泉州五中上課,學生學習期滿,達到中、外雙方要求的,既可獲泉州五中高中畢業證書,又可獲美國高中畢業證書。
消息一出,各界轟動。大家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在泉州五中校長劉殊芳身上。她,是一位真抓實干型的女校長。走馬上任一年多來,泉州五中這所具有厚重文化積淀的學校,在她的帶領下,多了幾分朝氣、呈現出蓬勃生機。
“我更看重的,是能讓學生視野更加開闊、境界和站位更高,讓他們的理想目標更加遠大,讓他們離開學校后更加卓越。”劉殊芳說,她理想中的五中,是一個站得更高、更開放、更具國際視野的五中,能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的五中。在這遠大的目標面前,所有事情需要一步步做起,而國際高中班,也只是五中走出國門的征程中所邁出的一小步。
本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所百年老校一位年輕校長的歷史擔當。
扎根傳統之上 走出國際化第一步
記者:五中的優秀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作為這樣一所百年老校的“掌舵手”,您上任之后,是如何定位自己和學校的?
劉殊芳:從上任以來,我深入了解校情,同時也一直在思考,五中應該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如何才能突破和超越?
從高中培養人才的層次和質量上看,五中所取得的成就已經創下了輝煌。從1999年以來,五中出了4個省狀元、17個市狀元,這個成績放到全省,都是首屈一指的。從上清華、北大的人數來說,我們2008年就有17個學生,從高校的錄取和五中現有的招生政策,是不太可能突破的。
我要做的,就是在保持原有的實力和水平基礎上,尋找一條提升學校整體水平的道路,讓五中能夠站位更高、更具開放性,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各行各業的高尖端人才。
記者:開辦國際高中實驗班,是您在這方面的一個嘗試嗎?
劉殊芳:不能說是嘗試,事實上我們的國際高中班項目是經過長時間、周密論證的。我們考察了國內十多所最知名的高中,走訪了北京、上海、江蘇等地開辦的國際班辦學項目,發現那里的學生很陽光、自信,視野比較開闊,更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你站位更高時,你的境界也隨之提升、理想與目標也更遠大——我覺得五中的學生應該要有這種特質。
從辦學來說,百年老校因積淀深厚而有其自身的傳統,所以我很注重傳承。但太專注于傳統往往也容易受制于傳統、產生定勢思維。而中外合作不僅能給學生提供更多成長、成才的選擇通道,同時通過借鑒和吸收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促進我校的教學改革,提升我校整體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這對學校內部的管理也是一種突破。
我希望,除了國內名校外,讓更多優秀的五中學生進入國外名校比如哈佛、劍橋深造。我們的老師,爭取五年內英語教師都有機會到國外交流學習,十年內力爭實現學科教學的全面交流,十五年內所有在職教師都能走出國門,與國外同行交流。
關注細節落實 引導老校新風尚
記者:對外,您在泉州的公辦校中首創了國際班辦學模式;對內呢,這一年多來,五中有什么改變嗎?
劉殊芳:上任前,有人說五中老師、學生都很優秀,當校長很好當。確實,作為一所百年老校,五中積淀的校風、學風,潛移默化熏陶著五中人。
但優秀的人,往往有其個性。比方說,恃才傲物,對學校的教學常規并不是那么遵守,有的老師可能會因為學生成績優秀而睜只眼閉只眼。但我所看重的,并不是成績,所以我上任以來,落實各項制度,嚴抓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學校教學常規。比如學生,杜絕遲到、早退現象;比如老師,早讀、晚自習下班都要準時到位。
記者:五中一向以氛圍寬松、自主而聞名,您嚴抓規范的措施,會不會引起學生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