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非985、211院校不乏有能力的人才,浙江一所高校畢業的顧瑤瑤就是其中之一。她表示,不要說在正式就業上有歧視了,單純想拿到大公司的實習資格都很難。“在挑選實習生時,985、211出身的畢業生就具有天然優勢,而對于我這種沒有名校背景的,篩選條件就很苛刻。”顧瑤瑤曾憑借全系第一的績點爭取到了紐約投行實習的機會,而在同期的中國學生中,絕大多數都出身名校。“一開始和名校學生一起工作我也有點犯怵,但真正工作起來,我們都是一樣的。”在實習期間,顧瑤瑤和名校的學生同樣面對著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最后的實習成績不是靠 拼學校 ,而是靠我們實打實的努力和實踐得來的。”
顧瑤瑤也承認,名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確實大部分有“質量保證”,但這不應該成為企業在招聘時區別對待的理由,大公司不能堵死非名校生的就業路,“如果讓我們站在相同的起跑線上,我們不一定就比名校的學生做得差。”顧瑤瑤提起了自己曾出國交換的經歷,和她同班的也有國內名校的交換生,還有國際名校的交換生,但在一門英文課程的期中考試中,顧瑤瑤以98分名列第一。“事實證明,如果有相同的平臺,非985、211高校的我們,依然有機會比名校學生做得更好。”
但顧瑤瑤坦言,目前要找到一份讓自己滿意的工作確實較為困難,她也不想在院校出身上“低人一等”,她選擇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
家鄉、屬相、星座等也成被拒因素
林承琦是浙江一所高校的應屆畢業生,他的戶籍地是河北。參加過浙江省內各大招聘會的他總結:“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對戶籍限制比較嚴。”他還發現許多口碑不錯的企業和機構的招聘海報上都寫著“本地戶籍優先”,有些甚至還強調“僅招收當地戶籍或附近地區的畢業生”。
因此,林承琦不得不放棄浙江省內大型事業單位和企業,試著將簡歷投到了杭州當地一所對應聘者要求不算太高的民營學校,但在對方表露出簽約意向時,他還是退卻了。“民辦機構沒有保障,而且員工的壓力也大。我又不是杭州本地人,挺難 摸清 私營機構的底。”林承琦坦言,“如果我在杭州定居,就不得不考慮未來的買房的問題,而現在杭州又出現了購房限制。再加上我是家里的獨子,也得為父母考慮。”
林承琦周圍的大多數非浙江戶籍的朋友大多選擇了回家鄉工作。“之所以回到家鄉求職,不僅是因為在家鄉也許可以得到更高的待遇,更因為遭遇著沒有當地戶口的無奈。”
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調查結果顯示,應屆畢業生不僅在以上各方面面臨著就業不公平的待遇,更有人表示“顏值”不夠高導致找工作難,還有4.3%的受訪者遇到過星座、生肖等歧視。這些不可控的因素,竟然也成了一些應屆生就業過程中的阻礙。
“現在立法部門亟須在法律上確定一個可操作化的歧視認定標準,以提高就業歧視的司法救濟能力。”浙江師范大學法學博士溫榮一直在關注就業歧視方面的問題,他帶領的研究小組,以浙江省公務員招錄為例,分析了浙江省從2008年至2017年的招聘要求。研究小組發現,在公務員招聘中,性別歧視的情況仍然存在,但公開歧視已經越來越少。
此外,溫榮認為,凡不符合崗位需求、糾偏需要,因而造成社會隔離的行為均屬非法的就業歧視。“特別是在公務招聘中,歧視行為需從嚴限制。對弱勢群體的傾斜保護政策也需要有期限、范圍、手段及程度限制,否則容易構成逆向歧視。”他說。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柳藝秋、李曉夢、陳寧、陳偉昊、林承琦、顧瑤瑤均為化名)
(原標題:應屆畢業生遭遇“花樣”就業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