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粗放的月嫂市場
需要競爭擠水分
從未想到,以前幾乎沒抱過小朋友的我,能如此輕松就通過了高級母嬰護理師的所謂資格考試,整個培訓過程與考試過程,都猶如一場兒戲。對比北京家庭對新生兒撫養的重視與投入,對比產婦們對金牌月嫂、五星月嫂的信賴與渴望,這個輕飄飄的證書,就顯得更加荒謬。
2016年全年,我國新生兒分娩數為1846萬人,是2000年以來出生人口最高的年份,在京滬等一線城市,動輒上萬元的高薪月嫂,則幾乎成了高齡產婦與90后產婦們的“標配”。然而,極度粗放的資格培訓、標準不一的勞務市場、難以揣摩的服務質量、沒有監管難以維權的行業生態,讓這個興起沒幾年的高端服務產業都顯得如此名不副實。
實際上,母嬰護理師證真有那么重要嗎?一位無證但經驗豐富、有責任心愛心、具備持續學習能力的女性,就不能提供高品質的月嫂服務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可話說回來,愛子心切、愛妻心切的家人,又該從哪個角度去衡量與雇用一位放心月嫂呢?還有一個困惑是,在種種“注水”的育兒資格證書前,類似的衡量還有什么現實意義?粗放的月嫂市場,根源其實還是競爭不足:從業者不足,培訓者不足,優質的服務者更不足。
育兒前后,一個家庭有太多的坎兒需要翻越,月嫂如今也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門檻。采訪中,行業協會是希望能有政府職能部門介入監管。但記者認為,或許政府現在可以做的,更多是協助搭建一個行業生態圈,引導足夠的行業要素進入。比如,是否能引導行業群策群力,搭建起真正“權威”不只追求盈利的培訓平臺?給不給證在其次,能不能幫助那些有愿望從事月嫂服務的女性們學到點真本事?甚至,能否通過產業政策,促使有熱忱、有想法的網絡資本加入行業競爭?
出租車行業的多年亂象,倒逼出了網約車行業。北京家庭對月嫂服務的日益不滿,或許也能倒逼出月嫂服務的優秀“互聯網+”?記者希望,這個時間不要太長。
本版文并攝 北京晨報暗訪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