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下半年,浙江省一發布高考[微博]綜合改革方案,就引發了社會熱議。其中一項改革內容,就是考生按“專業+學校”填報志愿,而不是此前的“學校+專業”。對此,有些專家學者認為這一改革會有利于提前培養學生的“專業”意識和興趣,同時也倒逼高校優化專業結構布局,突出專業特色優勢。
在我看來,“專業+學校”的高考志愿填報方式,對學生、中學、高校和社會都可能會產生不利影響,需慎重實施。
第一,對學生而言,這一志愿填報方式,高估了學生明晰自己專業意向和規劃職業發展道路的能力。實際上,在讀的大學生都很難確定所選的專業是不是自己想讀、能讀好的。即便是在擇校、選專業更為自由、自主的美國,這一情況也普遍存在。另外,按試點的選考制度推算,很多高中生會在高三集中精力,以便拿下只有一次考試機會的語文和數學,便會在高二完成選考科目。這就意味著高一就得確定大學專業和所選科目。15歲上下的高中生,人生閱歷尚淺,又缺乏對相關專業的了解及體驗,如何能保證他們作出科學、理性、可持續的專業選擇?
第二,中學教師難以勝任指導學生選擇專業、規劃人生的工作,新學校或“窮”學校更會如此。現在中國的多數高中教師,都是畢業于師范院校,學習、生活經歷是沿著“中學——師范大學——中學”的發展軌跡,對于非師范類大學和專業的職業發展沒有切身體會,難以精準地指導中學生規劃職業發展道路。如果借助中學校友來推動這一工作,又會因校友資源的強弱,加劇重點中學和非重點中學在解決這一問題上的兩極分化;如果讓教育咨詢機構介入,就會出現“富裕家庭子女或經濟實力雄厚的中學能更好地選擇專業和規劃職業”的現象。
第三,因為“專業+學校”的高考志愿填報方式,高校會在招生專業設置、優勢的冷門專業、通識教育體系等方面均出現問題,甚至是危機。
首先,各個高校,因學科基礎不同,其招生專業名稱差別很大,考生在填報志愿時會遇到很多技術性問題。例如,有學生想學金融,假設他的意向高校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結果他會發現這4所高校金融學的招生專業名稱并不統一,分別是“工商管理類、經濟與金融(國際班)、金融學、金融學”,他該如何填寫所報專業的名稱?即使這一問題得以解決,這名考生還會遇到另外一個問題:假設最后是中國人民大學決定錄取他,但人大招辦可能還會陷入困惑,不知該把他錄到哪個學院,因為中國人民大學的財政金融學院和中法學院均開設了金融學專業。
其次,有些“211工程”高校會因這一改革,陷入招生困境,因為這些高校是“冷門專業很強,熱門專業很弱”。基于現實考慮,多數中國家長會讓考生選擇就業地方好、工作強度小、發展前景寬、社會地位高的專業;那些基礎性專業,盡管是國家急需,但因就業面窄、發展前景差、工作條件艱苦、可能損害身體健康,也會陷入生源危機。以美國為例,冷戰后,很多大學的核物理相關專業就曾面臨本土生源不足的問題。
第三,這一志愿填報方式,會損害“通識教育”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實踐。進入21世紀后,國內很多知名高校逐漸意識到“專業化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不足。面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任,不論是綜合性大學,還是工科性大學都在力推“通識教育”。如果按“專業+學校”錄取學生,勢必會弱化重點高校的“通識教育”,可能會出現“985工程”高校人才培養的“職業教育化”。
第四,“專業+院校”的考錄制度,會限制高校的轉院系、調專業政策,因而損害招生制度的公平,或是損害學生的個人利益以及社會的整體利益。實行這一制度,就意味著對專業的選擇先于對院校的選擇,高校的提檔線不再重要,一所學校冷門專業和熱門專業的分差可能會從20分左右增加到50分以上。如果將來不分批次的改革方案落實,熱門專業和冷門專業的分差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到那時,同一分數,可能既可以進入省屬高校熱門專業,也有可能進入“985工程”高校的冷門專業。如此一來,學生、高校、社會將陷入兩難境地。如果同意轉院系、調專業,就會形成招生的漏洞,即會有低分考生以冷門專業進高校,而后通過轉院系到熱門專業,進而有損招生的公平;如果不同意,很多學生會在絕望中自暴自棄,隨波逐流,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損害學生的個人利益和社會的整體利益。
(孫世鰲 作者為北京大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