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惑
正向做法:
做好情緒管理,若失控不妨向孩子坦誠
家庭是孩子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場所,父母對子女情緒智能的發展,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受到父母批評時,孩子會逃避觀看任何面部情緒,仿佛只要他們這樣做,就可以有助于自己避免接觸來自父母的怒吼,進而避免自己聯想到父母批評自己時的反感情緒。
無論是積極或消極,在孩子身上發生的種種情緒和行為問題,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相應的烙印嗎?就此話題,我們采訪到廣東金融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趙冬梅教授。
“父母的情緒管理為孩子提供了一種榜樣示范,兒童會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父母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并在日后相似的情境中潛移默化中模仿運用。因此父母提高自身情緒管理能力,有助于促進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趙教授舉例,首先,父母應選擇適當的方式和場合表達情緒,不應該任由情緒發泄;其次,父母平時應有意識地引導兒童,使用較為積極的情緒調節策略;再者,對于孩子的消極情緒,父母應采取正視和疏導的態度,而非忽視或指責,要為孩子創造寬松的表達情緒和調節情緒的空間。
每個人在其一生當中,都會擔任許多不同的社會角色,于父母而言,他們并不是圣人,有脾氣和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趙教授認為,作為父母應該學會處理化解自己的情緒,不要影響到孩子。“如果沒有控制好情緒,也是正常的,不必懊惱自責。坦誠跟孩子交流,自己為什么發火生氣,說說自己的苦惱和煩憂。”她說,“孩子也是家長的小小心理咨詢師,他會理解你,也會給你安慰。孩子以后也會知道父母要考慮的事情很多,煩惱很多,他反而會更懂事。”
不良示范:
家長吼罵一時爽,孩子陰影伴一生
前段時間,“DailyView(網絡溫度計)”平臺透過《大數據關鍵引擎》調查,統計網友們在童年時曾“遭遇”過的“10大陰影”,其中包括言語暴力、恐嚇;一不聽話就會被打;批評身材智商各種不滿;常被拿來跟別人比較等,再度引起人們對于“批評教育”的關注。
中國自古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等古訓,曾經有心理學家對273位母親進行了調查研究,其中6%的母親從不打罵孩子,68%的父母會打孩子屁股,還有26%會嚴重體罰孩子。雖然在面對孩子犯錯時,不是每位父母都會以“棍棒”的形式進行批評教育,但是“吼罵”這種批評方式,對于大多數家庭而言卻是常態。
在成人的世界里,“語言侵略性”通常指用語言造成他人的心理傷害,包括人格攻擊、嘲弄、威脅等;這種情況也經常會出現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日本熊本大學教授友田明美把父母對孩子的謾罵、指責、呵斥等言語懲罰,稱為“言語暴力”。趙教授告訴記者,言語暴力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心里留下的陰影和創傷甚至還會伴隨其一生,導致孩子極端的心理自閉和自卑感,又或者導致一些孩子在成人后報復社會,甚至謀害他人。
“父母這種對待孩子‘言語暴力’態度是極不負責任的,那些連大人都無法承受的言語虐待和傷害,孩子怎么可能承受得起?”趙教授說,“面對無法承受又不得不承受的言語虐待,孩子必然會通過各種病態心理將內心的委屈反映出來,而最后的‘果’還是要父母來承擔。”
“成長路上的那些陰影”前10
1 家門榮光的期待
2 “出生只是個麻煩”
3 言語暴力、恐嚇
4 一不聽話就會被打
5 不乖會有可怕報應
6 批評身材智商各種不滿
7 不能自由行動
8 “不是爸媽親生的”
9 偏心兄弟姐妹
10 常被拿來跟別人比較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