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有不少幼兒,表現出或輕或重的問題行為。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長大后這些不良行為自然會慢慢消失,沒有必要疏導糾正。殊不知,雖然幼兒問題行為是幼兒發展過程中的常見現象,但如果任其發展,積聚到一定程度會影響幼兒的認知發展、社會適應及心理健康,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導致青少年期與成人期的種種不良問題,如打架斗毆、社會適應不佳、學業成績不良等。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如何正確識別、有效應對幼兒的問題行為呢?
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不符合社會標準和成人期望的習慣化的不良行為常常被稱為問題行為。幼兒問題行為一般分為三種類型:外顯問題行為、內隱問題行為和其他問題行為。外顯問題行為包括攻擊性行為、搗亂行為、破壞性行為等;內隱問題行為包括焦慮、抑郁、敏感、社交退縮、憤怒等情緒問題;其他問題行為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習慣性吸吮或咬手指,以及在飲食、睡眠、排泄等方面的不良行為習慣。
大部分幼兒會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行為,家長對此如何看待和處理對幼兒的成長至關重要。家長在衡量幼兒問題行為的嚴重程度時,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考慮:
首先,以幼兒自身為比較標準,與幼兒之前的行為表現進行比較,如果幼兒較長時間存在行為退步,則可能預示著某種問題行為的出現。
其次,以同齡伙伴為比較標準,與同伴的行為表現進行比較,觀察幼兒問題行為是否出現及出現的程度。如果幼兒的行為與大多數同齡孩子不一致或嚴重程度大大超過其他孩子,則可能預示著某種問題行為的存在。
另外,使用標準化量表評估孩子問題行為的程度。目前較為常用的量表有美國心理學家阿亨巴赫(Achenbach)編制的《兒童行為量表》,美國心理學家古德曼(Goodman)編制的《兒童長處與困難問卷》等。在使用量表之前,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認真觀察并記錄幼兒問題行為出現的頻率、持續的時間以及出現的原因。之后基于觀察記錄和量表評價的結果,分析幼兒問題行為的程度和成因,以便對癥下藥。
針對幼兒的問題行為,以下應對策略供家長、教師參考。
第一,了解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理性看待幼兒的問題行為。3—6歲幼兒的心理發展有其獨有的特點,他們喜愛游戲和模仿,好奇心強,但是注意力容易轉移、自我控制能力不高、情緒易沖動。家長要在了解幼兒心理發展特點的基礎上,理性看待幼兒的問題行為。一方面,對幼兒表現出的問題行為不過于輕視,要認識到問題行為積累到一定程度會損害幼兒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一旦發現幼兒存在某些問題,不要過分指責,更不要輕易給出諸如“孩子有問題”之類的定論,要充分認識到“沒有問題兒童,只有兒童問題”。
第二,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樹立良好的榜樣,創設和諧的家庭氛圍,實施適宜的家庭教育。問題行為大多根源于幼兒的成長環境和所受的教育。對于幼兒而言,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至關重要。首先,家長自己要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幼兒喜歡模仿成人的言行,家庭是幼兒主要的生活環境,父母是幼兒接觸最多的人,因此家長有意識地在幼兒面前樹立良好的榜樣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幼兒會不自覺地模仿榜樣行為,習得良好的行為習慣。其次,環境造就人的性格和行為方式,家長要創設和諧的家庭氛圍。如果幼兒的家庭氛圍溫馨和諧,孩子能充分感受到來自父母的真摯關愛和高質量陪伴,就會產生安全感、滿足感和幸福感,不易養成易怒的性格和出現不良的行為習慣。再其次,實施適宜的家庭教育。對幼兒一味遷就、缺乏嚴格要求的溺愛型教育方式會使孩子驕橫任性;而對幼兒高標準、嚴要求的專制型教育方式會使孩子怯懦退縮;唯有施行理性、嚴格、民主、關愛的權威型教育方式才會讓幼兒形成積極樂觀、自信樂群的良好品質。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面對幼兒的問題行為時,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要達成共識,“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只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失去明確的是非觀,甚至養成任性、不講道理的惡習。
第三,進行行為塑造,對幼兒的積極行為予以獎勵,對不良行為予以懲罰或忽視。當幼兒出現不良行為時,家長可以給予適當懲罰,讓孩子明白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在使用懲罰時應謹慎,這是因為懲罰僅能告訴孩子什么是不對的,而不能告訴孩子怎樣去形成積極的行為,有些懲罰也容易引起幼兒產生恐懼、憤怒等消極情緒。因此,家長在必須實施懲罰時,一定要向幼兒解釋清楚為什么要懲罰以及怎樣的行為方式是良好的,并適當幫助孩子調節懲罰帶來的不良情緒。另外,對幼兒某些不良行為也可以采用故意忽視的策略,使得孩子因為不良行為得不到關注和回應而慢慢減少。此外,還可以采用自然后果法,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過失造成的直接后果,并在承受后果的同時感受到不愉快的情緒,從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悟,自覺彌補過失。
第四,借鑒游戲療法的理念和方法與幼兒進行互動。游戲療法是對有問題行為的幼兒進行幫助的一種心理干預方法,旨在讓幼兒在模擬游戲情境中學習適宜的情緒和行為模式,建立解決問題技能,在游戲中潛移默化地改善問題行為。游戲作為幼兒最自然的自我表達方式,為幼兒模擬和實踐社會生活提供了生動的演練平臺。家長可以借鑒游戲療法的理念和方法,將游戲作為與幼兒溝通互動的媒介,通過游戲協助幼兒發泄不良情緒并進行自我情感的表達;協助幼兒學習如何與同伴相互協作和配合,如何理性地面對不同意見,如何公平地解決爭吵,學會輪流、分享、謙讓等,從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降低問題行為的發生率。
若幼兒問題行為的發生頻率較高、持續時間較長,家長要細致觀察其問題行為的各種表現,深入了解問題行為出現的內在原因,并有必要向相關專家詳細描述幼兒問題行為的表現,以便進行專門的診斷和治療。
對于幼兒的問題行為,家長要客觀看待,正確鑒別,既不要不以為然,也不要草木皆兵。考慮到問題行為主要根源于環境和教育,尤其是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家長應以身作則,努力為幼兒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不斷完善自己的教育方式。同時在面對幼兒的問題行為時,對于不同的行為表現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并注重以游戲的方式與幼兒互動,使其在游戲中模擬、演練,學習良好的情緒和行為模式。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李曉巍 郭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