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給內向的孩子自由讓他們做自己,他們就越能想出解決問題的獨特辦法。”——Susan Cain
世界上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人是內向者。
也就是說,內向性格的人普遍存在,它只是氣質個性的一種類別,并無貶義和偏見。
但在長久以來的現實生活中卻不是這樣。
我從小就是個內向的孩子,說實話,我挺介意別人說我內向或害羞的,每次有人在我媽耳邊私語說,“你家孩子有點內向噶,不喜歡說話…”邊說還邊搖頭,那時我心里是一種好像自己有很大的缺陷,卻沒辦法修正的感覺。
不過這種狀況從前幾年開始有所扭轉,越來越多的人站出來為內向者說話,特別是Susan Cain(蘇珊 凱恩)在2012年寫的一本《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被翻譯成36種語言,非常暢銷,還因此上了時代雜志封面。
實際上,她自己就是個典型的內向者,但在成為作家之前,她是華爾街的一名律師,也為通用汽車等知名公司擔任過咨詢顧問,做著一些也許自己不太喜歡的事,當她意識到一直以來都在回避自己的內向性格,把內向當做一種缺點,努力讓自己去適應外向者的角色,比如明明很喜歡在安靜舒適的環境中和朋友聊天,卻偏要去擁擠吵鬧的酒吧…后來她決定將自己的經歷和研究成果寫出來,還做了一場TED演講,被比爾 蓋茨列為自己最喜歡的演講之一。
她的書和演講顛覆了人們對內向性格的看法,Susan認為內向不等于害羞,一個人內向還是外向的主要區別在于如何對刺激做出回應,內向的人往往對外界更敏感,所以在安靜的環境里更舒服,而外向的人恰恰是對外界不太敏感,所以才需要更多刺激才滿足。誰說這是個外向者的天下?相反,歷史上很多具有改革能力的領導者都是內向的人,比如甘地和埃莉諾羅斯福;科學家內向的更多,比如拒絕了晚餐派對,自己在小樹林漫步的達爾文。
就算在崇尚自信、開朗的企業界也一樣,你想象中的CEO是什么樣?控制力強、語言流利、說話鏗鏘有力?但事實上,內向的CEO比我們以為的要多得多,例如比起與人相處,更愛自己鉆研新技術的比爾蓋茨,還有小時候盯著一把牙刷就能看兩小時的“股神”巴菲特。所以,如果你有個偏內向的孩子,不要急于否定他的個性,更不要試著把他改造為一個外向者。因為內向就像左撇子,完全沒必要刻意糾正,而應該順應且充分發揮他與生俱來的性格優勢。
What,內向的優勢?
太多了好嗎!??!
比如內向的孩子有更豐富的內心世界,也更熱愛學習,因為他們需要大量的信息輸入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興趣;
比如內向的孩子天生會獨處,無需你為他安排滿滿,他也有事可做,能做到有事心不慌,無事心不空,這是多高的境界??;
比如內向的孩子非常懂得遵守規則,因為他們不想去做那個破壞規則而被眾人關注的人,過馬路時,他一定會看紅綠燈,然后在心里默默跟著倒數;
比如內向的孩子人緣更好,這里說的人緣不是泛泛之交,而是不如意事十八九,能與之言的那一二知己。因為他們更在乎他人的感受,更愛傾聽,也更值得信賴……
前幾天公司來了兩個小鮮肉實習生,一個活潑開朗,整天45°嘴角向上著微笑,看著就陽光、舒心,不管是午休吃飯還是茶話會、聚餐哪都有他,而且全程都在balabala…。另一個男孩比較內向,剛來的一兩天除了禮貌性地打招呼,幾乎都坐在自己的位置,皺眉、思索…。后來公司需要刷掉一個,大家居然都一致建議留內向的那個,因為開朗的小鮮肉雖然不錯,但他并沒講出什么有建設性的東西,也沒做過一個拿得出手的方案;而內向男孩卻每天都踏踏實實把上司交給自己的任務完成得妥妥的,偶爾會議上發表簡要的觀點還會“驚艷”到大家。嗯…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
是不是覺得我把內向的人吹上了天?難道內向者就沒缺點?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辯證論者,我們當然要承認每一枚硬幣都有正反兩面的道理。實際上,被大家公認的內向弱勢,主要在社交和公眾表現力方面。特別是在目前商業高度繁榮的氛圍里,“擅長溝通”已經是對于每一個應聘者的基本要求。不過這里又有個誤區了,因為內向并不等于不擅長溝通。就像Susan Cain,她從小就很內向,但這不妨礙她在眾人面前發表熱情洋溢的演講;巴菲特具有內向者擇善固執、審慎思考的特點,但并不阻礙他在與那么多人共進晚餐暢聊投資;梁朝偉無聊時打飛的去倫敦喂鴿子,內向吧?但在也不影響他在鏡頭前出色的表現。
前段時間,還是安靜的顛覆者Susan Cain,她又為青少年寫了一本書《Quiet Power: The Secret Strengths of Introverts》,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她也專門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內向的孩子,我們還要不要培養他的社交能力或公眾演講能力?
她很堅定地回答,“一定要!”只是不能一下push得太狠。在Susan Cain看來,內向者回避社交并不是出于害羞或恐懼,他們只是單純地不喜歡而已。那么如何讓內向的孩子在必要的時候把這種“不喜歡”暫時隱藏起來,投入到與人的交往中?
其實,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一點,就在于我們要肯定孩子內向的個性,讓他明白內向的自己也有很多優勢,讓他知道內向并沒什么值得羞愧和不安的地方。從心理學上看,人之所以會產生社交恐懼是因為過于看重和顧忌他人的評價,乍看起來,社交恐懼是對外界人和事物的排斥,但其實質卻是對自己的排斥,他們懼怕別人眼中的自己,怕別人對自己持有否定的看法,也怕遭到別人的拒絕。正如美國最偉大的推銷員弗蘭克所說,“如果你認為自己是懦夫,那你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因此,當發現孩子存在社交恐懼的時候,不要聽之任之,更不要把這個罪過歸于他內向的性格,而應該找到根本原因一一去克服,用一些恰當的方式鼓勵他把自己想的東西表達出來,就算做得不夠好也沒關系,慢慢的,一個雖然內向卻口才一流的人或許就誕生了。
我很喜歡一個說法:“一個人要想取得突出的成就,最重要的在于發揮他自己的優勢,而不是克服弱點——弱點需要去管理,但不要總想著去克服。”的確,在內向孩子不太擅長的社交方面,我們不要老想著去顛覆和改變,而是要幫助他去學會管理自己的弱勢部分,讓他在兩種狀態中找到一個最舒適的平衡點。而最重要的是,作為孩子最信任的父母,我們需要在這個充滿內向焦慮的社會中,用更多的勇氣和智慧去認識和保護孩子個性中獨有的潛力!(文/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