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越來越近了,不少中小學生的家長都“一窩蜂”地聯系農村親友,打算讓孩子假期到農村去“鍛煉鍛煉”。這源于最近在朋友圈熱傳的一條消息“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送龍鳳胎兒女回老家體驗生活”。教育專家表示,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適合他的環境,去農村并不一定是他磨礪意志、養成勤勞節儉美德的唯一選項。想鍛煉孩子是對的,但不必一窩蜂去往農村跑。
記者了解到,施一公送娃回家鄉體驗生活的時間是2015年6月,他將當時10歲的龍鳳胎兒女帶到家鄉河南駐馬店的一所農村留守小學,和那里的小學生一起吃住,接受教育。時隔一年后,這條消息被重新放進了新媒體,在家長群體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圈中熱傳。“現在孩子吃苦太少,吃苦就得上農村。”不少家長在火熱的交流中達成共識。
家住西城的劉女士在國慶假期前夕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了福建三明的親戚家。那是一個只有十多戶人家的鄉村,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飲食基本自產自足。“我覺得那樣的環境最適合孩子,能體驗比較純粹的鄉村生活,空氣又清新。”劉女士說,她把孩子送到那,第二天就自己返回了北京,直到假期結束后才把孩子接回北京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