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依凡認為,名校的標簽既帶來了光環也意味著壓力。“第一次認識的人聽說你是名校的,可能會很佩服很羨慕,但你一定要能拿出相應的表現和這個標簽相匹配,不斷努力去應對這種壓力”。
調查中,96.1%的受訪者認為,無論是否身處名校,都應該保持主動追求優秀的習慣,才能實現對自身的認同。
雖然時常會有焦慮情緒,孫涵哲也一直在鼓勵自己:“優秀的人很多,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目標,不能在自卑和虛榮中失去自我”。
在白宇潔看來,到了一個好的環境,感覺不到別人比自己厲害才更奇怪。“比較肯定會有,但這種比較不一定就是攀比,也可以是尋找自身不足的方式。在這種氛圍里提高自己,壓力會成為動力”。
大學擴招、就業形勢嚴峻的現實更容易引發高校學生的負面情緒。對此,陳陽表示有時候壓力會讓自己彈得更高,學生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興趣和目標,去努力,不要放棄,不要浪費時間,也不要給自己設限。她還提醒,努力學習與工作也應該是因為興趣,而不只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