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對單身的人而言是一年中最難挨的時節,情人節加上春節,身邊好友有的忙著秀恩愛,有的則在走親戚時被七姑八姨逼問婚戀狀況甚至直接“強行相親”。雙重壓力下,心力交瘁的單身同學們哀嘆道:“‘單身’也是‘人’啊!”
談戀愛本是個人情感問題,而在當下,卻似乎成了社會公共話題,并且還能帶來商機——各個城市的相親活動花樣百出,各種相親節目也不斷“升級迭代”。當單身的問題不斷被關注甚至被商業包裝,沒有對象似乎成為一件讓人尷尬的事情。
2014年2月,我與一個澳大利亞的男生逛武漢市中山公園,碰上了湖北省相親文化節。現場去的年輕人并不多,主要是父母在替孩子“狩獵”。他完全不能理解這種東方的相親文化,十分不解地問:“他們的媽媽憑什么就認為自己的孩子不能自己找到對象?為什么他們比當事人還著急?”
我不禁思考,沒有對象,我對不起誰了?
當別人知道你適齡卻還沒對象,總會用一種憐憫的目光看你,仿佛世界上就多了你一個,仿佛適齡單身是一種罪過。談不談戀愛,是我自己的事情,適齡無對象難道就是怪物?
為什么婚戀狀況總會成為走親訪友時難以回避的話題?婚戀,在很多國家屬于個人隱私,而在中國則是拉近關系的談資。在拉家常的談話中,“你有對象沒”就如同“你吃飯沒”一樣,簡單直接的開頭,卻又往往能引出最多的話語。
細細想來,成長路上,婚戀問題在親戚談話中出現頻率極高。青少年時期,長輩們嚴厲打壓早戀行為,語重心長地告誡我們不要早戀;到了適婚年齡,親戚們又百般催促,極為擔心我們成為被“剩下”的一員;即使有了對象,又要被盤問對方戶口、收入、家庭狀況。
婚戀,似乎從來就不是我們個人的事情。而我們自己的感情生活,憑什么不能自己做主,不能多一些隱私?
春節馬上到了,適齡青年沒有對象,只身回家,無異于戴著頂可供人人批判的帽子,要面對親朋好友,甚至老師同學的輪番盤問。沒有對象的是我,其他人著急什么呢?我沒有對象,招誰惹誰了?
還沒等到對的人,我一不犯法二不違紀,努力工作為自己的理想奮斗,也沒有造成什么社會危害。現在時代已經變了,婚戀問題,已經不是我們要思考的唯一問題。盡管大多數人都渴望能與心儀的人過上恩愛的生活,但既然對的人還沒出現,又何妨再等一等?
不可否認,現在的“剩男剩女”越來越多。但是他們沒找到對象,并不可憐,也不代表他們不夠優秀。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年輕人成長壓力劇增,他們可能是在理想事業上奮力拼搏無暇顧及,也可能是因為堅持追求精神上的共鳴,寧可單身也不愿意“將就”。當然,其中也不乏追求自我、享受單身的“不婚主義者”。
不管是因為哪種原因“被剩下”,只要當事人自己不著急,旁人的催促,甚至安排,就顯得有些多余了。
我沒有對象,我沒有對不起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