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孩子上清華流淚揭生活 自卑壓力大】“你知道農村孩子最大的缺點是什么嗎?”接受采訪時,這個身高一米八、皮膚黝黑的男生突然問道。
“是自卑。”他自問自答。說完這幾個字,楊弘毅低下頭沉默了一會兒,再抬起頭時,滿臉淚水。
3年前,18歲的楊弘毅讀高二。那年的國慶節,他的母校——某國家級貧困縣的唯一一所高中,選拔了30名成績優秀的貧困生到北京,游清華、爬長城,楊弘毅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來北京,楊弘毅感覺挺興奮,但對于考清華大學這件事,他那時“連想都不敢想”。
確實,近年來,寒門學子上名牌大學的幾率越來越小。有研究表明,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斷滑落。北大農村學生所占比例從三成跌至一成多,清華大學2010級農村生源僅占17%。
為扭轉這一狀況,2012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門發出《關于實施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的通知》(以下簡稱“專項計劃”),決定自2012年起,“十二五”期間,每年專門安排1萬名左右招生計劃,以本科一批高校為主,面向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生源。該計劃旨在增加貧困地區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2013年,這一計劃招生人數增至3萬名。
楊弘毅正是通過“專項計劃”進入了清華。2012年,跟楊弘毅一樣,通過該計劃進入清華的貧困地區考生一共30人。這一年,清華大學自己也推出了“自強計劃”,跟中國人民大學的“圓夢計劃”一樣,該計劃面向的是“長期學習、生活在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或民族地區,且自強不息、德才兼備的高中畢業生”。該計劃2012年共錄取29人。2013年,通過“專項計劃”和“自強計劃”進入清華的貧困地區學生達到76人。
清華大學招生辦向中國青年報提供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這些寒門學子有不少分布在水利工程系、化學系、機械工程系、生物醫學工程系、工業工程系等農村地區緊缺的專業人才領域。
然而,種種狀況表明,這群學生在融入著名大學的過程中,遭遇了種種難題。盡管,為了幫助他們盡快融入學校,順利學習和生活,各大高校都出臺了多項幫扶政策,如清華北大的“雙導師”制、與知名校友“結對子”等,但是,一些現實問題仍在困擾著他們。這也表明,事關教育公平的公共政策,每一個環節都值得重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