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師資建設這個“牛鼻子”,用教師的言行表率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
師資隊伍建設是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牛鼻子”,傳統文化在廣大校園煥發生機,用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學生成長之路,教師的能力至關重要。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曾強調,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就要有一桶水,只有提升教師的相關素養,才能帶動學生,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
“我國對教師的優秀傳統文化培訓尚處于起步期,加之師范教育階段及教師上崗前培訓階段對傳統文化側重不多,教師自身的文化底蘊不足已成為對傳統文化進校園最大的制約。”北京師范大學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院長王文靜教授說,“當前教師傳統文化素養培訓還需要從‘根’上入手,以中華傳統經典為根脈,引導教師在品讀經典中提升氣質,學會覺察反思。引導教師用好課堂和校園,以自己的學識閱歷和言行表率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教師,將之貫穿到教師職業生涯的始終,實現立德樹人,切實幫助教師承擔起化育人心的國家責任、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和教育責任。”
“教師傳授傳統文化,要口傳心授,只有用真心傳授,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老師的用心,才能發自內心地接受。”王文靜說。
2015年下半年,北京市中小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行知”計劃啟動。通過開展系列集中培訓,邀請知名專家走進學校,分別開設經典閱讀、書法“行知”教育工作坊等活動,引領學校在“知行合一”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已有9個區域、23所中小學校作為首批項目學校結項。
“對教師進行傳統文化培訓,不僅能彌補教師知識層面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喚起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從而帶動教師從被動參與轉向主動學習、自主研究。”京師附小教學主任呂惠芳說,“當前教師傳統文化培訓仍需制定配套的激勵、協調和評估機制,從而促進廣大一線教師自覺自愿地參與培訓項目,培育一支學教結合、知行合一,兼備傳統文化素養和現代教育理念的優秀教師隊伍。”呂惠芳說。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能僅停留在書本上、課堂內,要全方位“融入貫穿”
要讓傳統文化在校園實現全方位的“融入”和“貫穿”,就不能讓傳統文化教育僅停留在書本上、課堂內、學校中,要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中感受文化精髓,在“知行合一”中收獲真正的成長。日前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也專門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
在北京市朝陽區勁松第四小學,學生不僅誦讀經典,更用經典規范自身言行。“站如松,坐如鐘”“言必信,行必果”“勿以善小而不為”……這些傳統禮儀和美德,已經成為對學生的日常規范。“現在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傳統文化只是體現在‘外物’和‘表面’上,忽略了傳統文化的靈魂和根脈。傳統文化事關人格教育,都需要體現為一個‘潤’字。”四小校長陳金榮認為。
踐行優秀傳統文化,還要延伸到家庭和社會。有教師談道,無論是寒暑假里“文明灑掃,日行一善”的“德育作業”,還是引導學生發現“家里的老規矩”,無論是在重陽節讓學生為社區老人敬獻重陽糕,還是在重大紀念日鼓勵學生參與志愿服務,以學校教育牽動家庭和社會教育,能讓走進校園的傳統文化也“走出去”,讓學生真正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而這股正能量也將帶動家庭、影響社會,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