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電話亭曾遍布城市街頭,串聯著通話雙方綿綿不絕的情思,傳遞著線路兩端的喜怒哀樂。然而,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公用電話亭越來越陷入無人問津的境地。如何改善公用電話亭尷尬求生的局面?來自北京市第五中學的高二學生張硯衡和李嘉睿,在調研后開出了自己的藥方。在剛剛落幕的第38屆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他們的這一研究拿下了社會科學類一等獎。
問卷調查
公用電話呼叫服務不可廢棄
出生于千禧年之后的00后們,可謂是互聯網的“原住民”,智能手機的存在對他們來說自然而然,公用電話亭只是偶爾充當著應急的角色。“有一次手機沒電了,用過一次公用電話。”張硯衡回憶說,“那也已經是兩三年之前的事情了。”
雖然用得少,但是見的卻不少。在學校附近、居住的小區周邊,兩個人經常能見到略顯破敗的電話亭,見諸報端的對其尷尬求生局面的討論也引發了兩個人的關注。他們開始意識到,曾經作為城市必要公共服務設施的公用電話亭,逐漸成為了人們身邊的“閑置資源”;新的時代發展背景下,如何提高他們的利用率?又需要與時俱進地添加哪些功能?他們對此展開了問卷調查。
調查顯示,只有1.27%的被調查者表示經常使用公用電話亭,16.03%的人表示偶爾使用,多達82.7%的人表示不會使用公用電話亭。在呼叫用途的調查中,24.05%用于緊急呼叫,8.86%用于日常使用,另有8.02%用作他用;66.24%的人表示不使用。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電話亭的呼叫功能可以被取消了呢?
兩個人又查詢到這樣一組數據,在公開發表的文章中,北京聯通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公用電話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組成部分,主要為社會公眾提供通信服務和公益信息服務。據統計,2016年共發生通話1900萬分鐘;應急公益通信服務(110、119等)102萬次、780萬分鐘。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公用電話至今仍然為部分市民提供了大量的通信服務。同時,公用電話亭作為重要的城市市政基礎服務設施,是社會公眾在緊急情況下獲得救援的通道,在保障人們生命安全、減輕災害損失、維護社會治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見,現在的公用電話亭僅在提供呼叫服務這一點上就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
在保留呼叫功能的前提下,又該增加哪些新功能呢?調查后他們發現,呼聲最高的是“手機充電”,其次為“地圖、導航等服務”,再次為“應急品售賣”;WiFi發射的提議也頗受歡迎。
問卷結果還顯示,除了手機的普及讓公用電話亭降低了使用的必要性之外,電話亭的衛生條件差也是讓人對其難以產生使用興趣的原因之一。“改造不僅要解決新功能的開發,還有維護的工作要做。”張硯衡說。另外,通過收集反饋,改造外形、以引起公眾注意也是改造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