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發展中的著名里程碑似乎都是與人類的對抗,從1997年電腦“深藍”戰勝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到2016年人工智能程序“阿爾法圍棋”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人機對戰”總是引人矚目的焦點。
但人類其實還渴望人工智能在另一個方向上有更大發展,那就是與人交流、為人服務。24日,中國智能機器人佳佳作為新華社特約記者與美國著名科技觀察家、《連線》雜志創始人凱文·凱利等多人對話,成為“人機對話”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
全球首次
佳佳當天一共進行了3場對話,第一場是與凱利的“單對單”。凱利接受機器人采訪的條件之一就是不控制對話內容,因此套用他那本預言科技發展的著作《失控》的書名,對機器人記者背后的團隊來說,這是一場“失控”的對話。
“就我所知,這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機器人記者,”美國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巴特·塞爾曼說。
這個“第一”可從兩方面理解。從內在角度,近來的一些“機器人寫稿”程序只是能完成高度格式化稿件如對股市信息的報道,無法像佳佳這樣與采訪對象互動。從外表角度,佳佳的面貌與人高度相似,有17種復合表情,就像一個真人記者出現在采訪對象眼前。
但也要承認佳佳還有一些不足,比如反應不夠快。開發佳佳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陳小平教授說,佳佳在對話中使用了語音識別、語義理解、網絡搜索、最優選擇等技術,對一個問題給出回答通常需要5秒鐘。這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延遲,加上與身在美國的凱利越洋通話時的網絡延遲,導致了部分對話在時序上的混亂。
佳佳對有些問題的回答也不夠好。凱利提問時采取了許多人跟美國蘋果公司開發的語音助手Siri聊天的方式——先叫一句Siri來提醒程序再說話,這里是先叫一句“佳佳”。但是Siri這種方式是針對單輪對話,而佳佳的設計是可繼承前面語境的多輪對話,不需要每一句都先提醒。這導致佳佳好幾次將自己的名字誤聽為發音相近的英文單詞judge(判斷),從而將相關疑問句當作判斷句,有些答非所問。
總的來說,佳佳的第一次采訪還算可以,陳小平說:“我對佳佳這次臨場表現總體打70分。”
佳佳似乎也比較自信,在聊了一會兒后問凱利:“你喜歡我嗎?”凱利回答:“是的。”佳佳隨即回應道:“我也這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