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普通,是湖南的一名大學生“村官”,為村里修了水渠,蓋了樓房,引進了項目,做了大多數村官都會做的事。
他又有些特別,1985年,改革開放行至第7個年頭,他出生在山城重慶,2歲就開始學英語,20歲進入美國耶魯大學,26歲回國投身農村建設。32歲那年,他成為了“感動中國”的十個人之一。
在農村扎根7年后,“耶魯”村官秦玥飛發現,改變農村的落后貧困需要新路子。2016年,他和大學同學聯合發起了“黑土麥田”精準扶貧項目,產業扶貧成為根本,秦玥飛也從一個人走向了一群人。
日前,秦玥飛在北京接受了我們的采訪,這是他兩年來第一次接受媒體專訪。四個多小時里,談起“村官”經歷,他反復提到“不能脫離村民”,而談起“黑土麥田”項目,他提到最多的是“和國家一起成長”。
下鄉:學成歸國當“村官”
黝黑,清瘦,穿著一件反過來的印字母T恤,腳上蹬了一雙解放鞋,褲腳挽到了膝蓋。湘西山村里,秦玥飛儼然一位樸素的農村青年。在這之前,他留過長發,常戴著鴨舌帽,還組建過一支搖滾樂隊。
2005年夏天,秦玥飛以托福滿分的成績,拿著耶魯大學的全額獎學金,赴美留學。那一年,耶魯只在中國大陸錄取了5名學生。
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狀況的改善和思想觀念的改變,出國留學成為高考之外的新選擇。改革開放40年,中國出國留學的人數累積超過了500萬人。
在耶魯,秦玥飛修了經濟學和政治科學兩個專業,還擔任耶魯大學中國留學生學生會主席。
2011年夏天,當名校畢業生大軍浩浩蕩蕩涌向“北上廣深”時,秦玥飛揣著一張《湖南省選聘大學生村官報名登記表》、一紙錄用通知書,坐著綠皮火車,來到了湖南衡山賀家山村。他的新身份是大學生“村官”,任村主任助理一職。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步入“快車道”,人才需求與日俱增。為了培養一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骨干人才,2008年,大學生“村官”計劃全面啟動。截至2016年底,大學生“村官”已經超過了10萬人。
秦玥飛所在的賀家山村距離縣城35公里,青山環繞,阡陌縱橫,村里見到的多是老人和小孩。
衡山的盛夏酷熱難耐,一覺醒來,秦玥飛汗流浹背,抓起洗漱用品就沖到了澡堂。早晚沖涼是他在美國留學時養成的習慣,可在村民眼里,這樣的習慣有點“怪異”。消息不脛而走,傳遍全村。“一天洗兩次澡,多浪費水!”“嫌咱村里臟?”
這是他剛到村里的第二天。秦玥飛意識到,從生活習慣到處事思路,他都必須融入這個村莊,才能得到村民的信任,真正為他們做事情。
此后,他再也沒有早上洗過澡。一有空,秦玥飛就在村里逛,扎進村民堆里聊天,村民遞的煙夾在耳朵后面……修水管、補屋頂、幫著村民寫報告申請補貼,村里誰家娶媳婦,誰家兒子高考,誰家學費還沒著落,誰家房頂漏雨等著修,秦玥飛都心知肚明,能幫的立馬幫,一時處理不了的,就記在隨身帶的本子上,完成一項就劃掉一項。
在賀家山村的3年,秦玥飛引進了資金,筑了渠,修了路,安了路燈,建了養老院,還拉來了鄉村信息化教學項目。不外出的時候,每天夜里兩三點,他還在8平方米大的陋室里思量著一個村的家長里短。
2012年10月24日,是秦玥飛至今都記憶猶新的日子。這一天,他被直選上了衡山縣人大代表。3527人,3027票,秦玥飛得到了85%的選票。“這是村民對我的信任,比我拿到耶魯錄取通知書還高興!”
一百多年前,一位耶魯大學畢業的留學生學成后回到祖國,在貧弱的祖國大地上,建造了第一條鐵路,這位留學生名叫詹天佑。一百多年后,秦玥飛同樣選擇回到祖國最貧苦的地方,成為一名為人民服務的“大學生村官”。 實干精神與愛國精神代代相傳,改革開放以來,超過300萬留學生學成歸國,奮斗在各行各業,成為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
很多人都曾疑惑,耶魯畢業生當“村官”,是不是“大材小用”?秦玥飛這樣對筆者說:“忘掉耶魯的標簽,才能更好地前行。不可以忘本,能幫助更多像自己父母這樣的普通中國人過上向往中的美好生活,那我可能算是‘小材大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