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劉媛介紹,有一些學生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影響,覺得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是很不好的一件事情,所以當他們遇到一些生氣、失望、難過的事情,只會自己一個人把這種情緒壓下來,不會主動疏導和排解,就很容易給今后的性格養成帶來影響。
談及書信交流當中當中最重要的部分,劉媛坦言:“和學生達到一個情感和情緒上的理解。學生遇到問題往往覺得得不到理解,我會站在他的角度換位思考,進而針對問題進行引導,但是更重要的是陪伴他、支持他。”
今年上初一的耿子涵說:“同學們都特別喜歡學校的‘解憂雜貨店’,我們遇到一些事情沒法和老師、家長溝通時,回信給我們很大幫助。”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社會對心理問題的普及與關注,越來越多的人能夠發現和面對心理問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呼和浩特實驗中學,除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外,也鼓勵任課老師考取心理方面的證書,使學生們在學業上遇到問題時,也能從心理方面給與學生們引導。目前,在呼和浩特的主要學校都開展了心理教育課程,幫助孩子們更好成長。
“青春期是一個人個性養成很關鍵的時期,讓學生的人格更健全的發展是我們作為心理輔導老師的責任和義務,每當我回答完學生咨詢的問題,我都感覺又給了他們一點點力量和支持。”劉媛笑著說道。(作者 烏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