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每周徒步4小時上學 一套衣服穿一學期
從阿吼村出發,走4個多小時的山路到達拉克鄉,再花5角錢坐十來分鐘的客車,才能到達光明鎮農光小學。從2001年博立爾古寄宿到農光小學開始,每周她都要如此輾轉于學校和家之間。“當時從村里到公路上的路,只能步行,車是開不上來的。”而據村民回憶,這條路又要過河又要爬懸崖,上山花費的時間更多,有時一個來回就需要一天。
能上學并不代表博立爾古家富裕,她回憶小學時笑到:“我經常跟同學說,但大家都不信。”那時一只雞賣20元,博立爾古的母親為了省錢,經常在夏天買冬天的衣服,20元剛好可以買一套冬裝,“因為媽媽說這樣便宜,所以我經常在9、10月就穿冬裝,熱死我了!”這樣的衣服大多數質量不好,穿一學期就壞,她的書包則是別人送的,縫縫補補一背就是6年。
博立爾古就這樣,一路讀上高中,“初中時班里的同學,縣城人有一半,另一半都是農村來的,但像我這樣從高山上來的學生很少。”考上高中之后她發現,和自己一樣的學生越來越多,“我們農村孩子吃過苦,比其他同學要爭氣一點。”
高中時,村里有人曾勸說博立爾古的父親不要讓女兒讀書了,村里的同齡人也不相信她能讀大學,“他們覺得,只有父母是‘單位上的’孩子,才能上大學,山里農民的孩子怎么可能上大學?”
經過多年苦讀,博立爾古考上川北醫學院,攻讀護理學。這些年她家經濟稍有好轉,但仍然貧困。在她大三時,阿吼村精準扶貧對口單位四川省電力公司為她出了一學期的學費,并贈送她一臺筆記本電腦,如今大四的博立爾古已經進入成都某三甲醫院實習。
雖然還未畢業,但博立爾古已經開始計劃未來,她準備畢業后回到涼山,在西昌找工作。“不想離家太遠,父母還在這里。”
博立爾古家老房
博立爾古家老房
變化:外面的世界太不一樣,家鄉變化越來越大
從高中開始,每逢假期博立爾古就會走出大山,到西昌、攀枝花等地勤工儉學,高三畢業之后的暑假,她和同學一起前往深圳打工。
她談到外地和家鄉差異表示非常大,特別是生活習慣。“太不一樣了,比如說上廁所,阿吼村以前沒有固定的茅廁一說,大家都是在野外隨地解決,后來慢慢發展,一部分人家里有了固定的茅廁,但反而有人覺得廁所臭。”
“現在每家每戶都有固定的廁所,大家的習慣也越來越好。”2017年10月,博立爾古放假回家,看到家里的新房已經基本完工。以前的老房子邊,已經立起了一棟棟小洋樓。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阿吼村為全村建卡貧困戶73戶309人新建安全住房,總投資493.5萬元,其中農民自籌12.3萬元,戶均1700元。新房竣工后,住在高山上的村民們陸陸續續被安置在嶄新的村落里。
博立爾古所說的家鄉變化不止這些,2015年8月阿吼村通往外界的公路通車,不再是需要過河爬懸崖、來回要一天的山路。“一村一幼”的建設,也讓村里的兒童們從小接受雙語教學。
阿吼村新居
據阿吼村第一書記王小兵回憶,村里人對孩子教育觀念的轉變,是從交通便利開始的。“交通方便以后,村里接受外界信息也多了,通過電視、手機看到外面的世界,漸漸大家都開始知道要送孩子讀書。”現在,阿吼村除個別彝族老人看不懂漢語,不愿意看電視外,家家戶戶都裝上了電視。
目前阿吼村義務教育階段少年兒童入學率已達100%。從前村民對女孩的培養意識十分淡薄,比博立爾古大十歲的姐姐從未上過學,“那個年代放羊最重要,女孩兒都是要嫁人的。”王小兵說到,“博立爾古考上大學,對村里人的刺激很大!”現在,村里又有一個女孩,通過“9+3”免費職業教育,就讀南充某職業技術學校。(記者 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