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華人成為美國大學終身教授,這樣的例子此前亦有。
今年2月,34歲的著名華人科學家張鋒從麻省理工學院(MIT)理學院副教授晉升為終身教授,同時打破了錢學森在35歲時晉升為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麻省理工學院最年輕華人終身教授的紀錄。
張鋒于2011年加入MIT,同時在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大腦與認知科學部門,以及博德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2013年,他的實驗室開發出創新性CRISPR/Cas系統,大幅度提高了編輯基因的可靠性和效率,引起國際關注,因其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他獲得了眾多榮譽。
那么,美國大學終身教授意味著什么?美國大學教授制度又是怎樣的呢?
美國大學的教授主要分為三種——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年輕人想進入大學的教授系列,一般不僅要首先有博士學位,而且許多人還要做過若干年的博士后研究,這樣才有望被聘為助理教授。擔任助理教授大約5年后,經過嚴格評審,晉升為副教授。擔任副教授5年左右,再經過嚴格評審,晉升為正教授。評副教授不算很難,但評教授就很難了,因為不但要科研成績很突出,而且還要在本領域很知名。著名教授退休后,可以繼續保留教授頭銜,稱為榮譽退休教授。
在美國許多大學,副教授和正教授都屬于終身教授。所謂終身教授制,就是一經聘任后,只要不違反法律和職業操守,聘期就自動延續到退休(退休沒有強制的年齡限制,且完全自愿),不受學校各種階段性教學、科研工作量的考核,而且沒有被解聘的壓力,同時他們還享受學校頒發的終身教授津貼。這是美國確保學術自由的一個重要制度保障。這種制度可以為教授們提供自由、寬松、無須擔心生活與工作的學術環境,讓他們專心致志地做好學術研究,從而多出大師級的人物。一些年輕有為、有重大獨創研究成果的青年學者,30歲左右就能被聘為終身教授。
此外,美國的大學還會優中擇優,聘請極少數終身教授為“大學教授”(或譯為“校級教授”)。在美國現有的高等教育制度下,“大學教授”是一所大學所能夠給予一個教授的,名譽最高、待遇最優的頭銜。“大學教授”的獲得者不但學術上已經在全美或國際上極具威望,涉及的領域既深又廣,有資格在一個以上的系開課,教學成績公認卓越,而且還要對其所服務的大學、所從事的專業領域,以及所在的社區作出過突出貢獻。比如,享譽全球的著名社會學教授喬納森·H·特納2010年就被其所任職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河邊分校任命為“大學教授”。他因此成為加州大學河邊分校自1960年以來的第37位獲此殊榮者,也是第二位獲得這一無尚殊榮的社會學教授。
與許多美國大學不同的是,哈佛并沒有終身制的副教授。因此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等其他很多大學,常常利用哈佛沒有終身制的副教授這一點,以終身副教授作為誘餌,來挖哈佛的副教授。
目前,美國也鼓勵老年終身教職的教授退休,并且校方已經開始減少對教授提供終身教職資格,而是以助理教授職稱來保持職務的流動性和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