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將真實故事拍出國際影響力
“我一直很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南京大屠殺,我本身是學電影的,所以我更多的是從電影角度考慮這件事,我之前跟很多猶太人聊過魏特林女士以及生平事跡。猶太人說,他們很想了解這個人,然后他們也很感興趣這個故事,覺得像中國版本的《辛德勒的名單》,所以他們一直很鼓勵我把這個事情做出來,包括我在美國很多朋友,我跟他們講這個故事時,很多人被震撼,他們這才知道,原來在二戰時的中國戰場有這樣的感人事跡。”
在看到female peacemaker 女性和平使者這樣一個題目時,駱翼云第一件事情就想到華小姐、她的外婆、南京大屠殺,于是想以某種角度把這樣的故事拍出來,但南京大屠殺的體裁已有像《金陵十三釵》、《南京南京》這樣名氣很大的電影,所以她在尋思一個新的角度。
魏特林小姐在1919年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師學院畢業, 20多歲時決定去中國做志愿者,建立金陵女子學院,南京淪陷后,救下了這個女孩子的外婆,并通過外婆影響了她,把這個故事傳承下去。最后這個女孩子在她20多歲受到了華小姐的影響,去另外一個國家拯救另外一群人,所以《金陵止戈人》其實是一語雙關。
華小姐把金陵女子學院變成了一個難民營。當時,外婆只有六七歲,逃難到了難民營。外婆的媽媽在災難中去世,外婆當時只有六歲,具體細節她并沒有多問,因為不忍心讓這些老人再陷入到當時那種痛苦的回憶中。
在逃難路上,外婆的大舅抱著她,她看到一地死人,還看到一個人在動,就對大舅說那個人還活著呢,去救她吧。然后大舅說,別,那是貓在吃死人腸子呢,后來果然一只貓從死人肚子里鉆出來。
駱翼云說,她聽到這個故事后,從導演的角度來說畫面感很強,但她覺得這樣的記憶對于一個六歲的孩子來說實在太沉重了。同樣,30萬同胞的生命對于南京這個城市來說也太沉重了。
“我覺得這樣一段歷史,忘記就是一種背叛,所以我特別希望有朝一日能把這樣的主題搬到大屏幕上,能達到像《辛德勒的名單》這樣的效果,讓世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