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多樣化
讓孩子和普通人一樣養活自己
小淞被聘用為這家咖啡店的店長。他去把頭發染了,腦袋后面扎了一個短短的馬尾,潮潮的,是20歲青春男孩的模樣。在張瑗有事情的時候,他是店里的“主心骨”,安排工作,接單,發貨,收銀,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做。
輕度智力障礙的他,經歷了職業重建之后,已經具備了像普通人一樣的工作能力。
成成
張瑗覺得很開心,這種心情,大概就像長久以來一直精心灌溉的樹木,終于結出了果實。小淞成為正式“職場人”以后,后面可能會是成成、海峰、小潔……還有更多更多跟他們一樣狀況的孩子。
員工在制作咖啡。
咖啡館早已不再是一家以經營咖啡為主的店。牛軋糖在去年春節,通過微店和線下訂單,賣出了3000盒,其中2000盒來自企業訂購,1000盒是零散的網絡客戶。如今,已經有了相對穩定的銷售渠道。
現在,“第二人生”可不是只有牛軋糖。干花貼成的臺燈、手工首飾、書簽、筆記本、私人定制,這些文創產品的創意來自張瑗的男友兼合作伙伴老付——這個手工藝人負責教孩子們壓花、制作。
他們不止接納了輕度智力障礙孩子。隔壁的畫室里,還有5名中度智力障礙的孩子在畫畫。他們和工廠接洽,將孩子們的畫制作成絲巾,印上手機殼,再銷售出去。
張瑗對公益事業有自己的認識,無論如何,要找到能盈利的合適的商業模式,孩子們才能跟普通人一樣,擁有一份工作,靠自己的雙手活下去,才能建立長久有效的可持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