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趙永新 攝
“我現在每天都很興奮,期待著能在實驗室里看到一些激動人心的事情。”
說這話的,是國際知名神經生物學家、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北生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羅敏敏。憑借在該領域的突出貢獻,他入選國家杰青科學基金,并榮獲第十七屆“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
羅敏敏個頭不高,淺灰色T恤扎進牛仔褲里,看上去隨和、干練。
“只要把心態放平,就可以享受求索的過程”
1990年,羅敏敏拿到了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高興之余又有點郁悶:——“我報的是理論物理專業,怎么被調劑到心理學了呢?”這個出身江西省上高縣農村的少年,在中學時代就有一個科學夢。進入北大后,他很快便喜歡上了心理學專業。得益于自由的選課制度,他還選修了生物系、計算機系、電子系和物理系的課程。這種跨學科式的探索,延續到了他未來的專業選擇上。從北大畢業后,他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先后攻讀了計算機科學碩士和神經學博士學位。
“羅老師是一位典型的跨學科人才,學科之多、跨度之大非常少見。”北生所所長王曉東如此評價。
博士畢業后,羅敏敏在杜克大學做了四年博士后,導師Larry Katz對他的影響極為深刻。“他是一位真正的科學家,對科學有狂熱的興趣,不受世俗約束。”羅敏敏說:“他讓我看到,對科學的熱愛能夠支撐一個科研工作者過上非常快樂的生活。”
令羅敏敏印象頗深的是,自負如Larry Katz,也不得不承認:在科研工作中,預判的正確率有10%就不錯了。正視探索過程的艱難,坦然接受失敗,是一個科學家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
“我現在試圖讓自己每天都保持快樂的狀態。我有個課題做了10年,猜了100多樣東西都猜錯了。”羅敏敏坦陳,“但這正是科學最美妙的地方。你不知道會發生什么,驚喜隨時可能出現。真正好的科學,往往是無法預測的。只要把心態放平,就可以享受這個求索的過程。”
“我不會為了迎合學術權威去改變說法”
迄今為止,羅敏敏實驗室已在《科學》《細胞》《神經元》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取得多項重要突破,而他自己最滿意的研究成果,是提出了5—羥色胺為編碼獎賞這一顛覆性的結論。
在過去近30年中,整個神經科學領域都認為大腦的獎勵系統主要就是多巴胺系統,多巴胺甚至成了獎勵的同義詞。羅敏敏通過實驗發現,大腦內還有個平行的獎勵系統——5—羥色胺系統。多巴胺主要和動機有關,而5—羥色胺主要和獎勵的評估有關。無論獎勵是否完全可以預期,都可以激活5—羥色胺,使人產生快感。對5—羥色胺系統的重新認識,可以更好地解釋人類的諸多行為。
但這一結論面臨巨大挑戰:在神經科學領域,過去的主流理論認為5—羥色胺是編碼懲罰的。“我們是在沖擊一個主流觀點,雙方已經爭論了五六年。”羅敏敏說,他們重復了主流觀點所依據的動物實驗,得出的結論完全相反。
“有人問我這樣做是不是為了追求和別人不一樣?其實我只是在誠實地對待數據。數據是這樣,我的觀點就是這樣。我不會為了迎合學術權威去改變說法,也不會為了博眼球而標新立異。”羅敏敏說。
尊重科學事實,是羅敏敏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他竭力在自己的實驗室營造的一種氛圍。當學生的實驗結論不符合他的預期時,他鼓勵他們實事求是。他擔心學生們會為了迎合他而刻意得出一些特定的結果——這反而違背了科學原則。
“我們作為老師,應該為學生創設更好的環境”
北生所在昌平,他每次去清華大學上課都要驅車一個多小時。但他說:“超級喜歡講課,喜歡和學生交流的感覺。”
“我的風格就是講一些最新的東西、批判性的東西。有些本科生可能不太適應,他們希望我告訴他們什么是對的,但我會告訴他們什么是不對的,什么是不清楚的。”羅敏敏說,他想讓學生們知道,教科書是用來改變的。“認清現有知識的局限,才有可能去突破它們。我希望聽過我講課的學生之中,將來能有人把這些不清楚的問題解決掉。”
我們跟隨他到實驗室,迎面感受到一股活潑、躍動的空氣。他笑著問學生們:“你們真的在干活嗎?怎么一個個看上去這么開心?”學生們笑著回答:“可能因為做實驗太愉快了。”
正在讀博的林睿2012年進入羅敏敏的實驗室,他認為學生們的“開心”緣于極高的自由度。“在這里,大家可以選擇自己想做的問題,而且通常都會得到羅老師的認可。”
自由不代表放任。在林睿眼中,羅老師最可愛的地方,在于他長年站在實驗一線。“他特別喜歡自己動手做實驗,自己發明實驗儀器。”林睿說,羅老師帶領大家做了很多新的實驗儀器,其中有一個可以戴在老鼠頭上的顯微鏡,重量僅2.8g,比買的進口儀器好用多了。
2009年進入實驗室的張舉恩正在做博士后,可親、隨和是羅敏敏留給他最深的印象。“他一日三餐幾乎都和學生一起吃,在飯桌上就能和他交流各種問題。”張舉恩說,找有些老師需要提前預約時間,到辦公室里討論。“羅老師給學生們的感覺更像是朋友。”
在羅敏敏眼中,自己做得還不夠好。“我總覺得自己花在每一個學生身上的時間還不夠。”他說。
努力做一名好老師,是為了整個團隊能把科研做好,也是為了吸引更多優秀的學生投身科研。羅敏敏認為,現在最優秀的學生往往選擇去讀商科、法律,這是國內科研的一大遺憾。
“我們作為老師,應該為學生創設更好的環境,找出更多的工作出路,從而吸引更多好學生加入科研隊伍。”羅敏敏說:“也希望學生們能看到,科研是快樂的,科學會為一個人帶來美好人生。”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30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