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人攀比什么?
村完全小學校長:
“秧田的人攀比讀書”
清晨7時不到,三三兩兩孩子從村子另一頭走來,不緊不慢,路過博士墻,去兩百米開外秧田村完全小學早讀。雖然他們還小,但每天從博士墻路過,經年累月,涵育熏陶。
“別的地方的人攀比財富,秧田的人攀比讀書。哪家掙錢多,不讓人眼紅。誰家孩子成績好、肯用功讀書,才叫人羨慕。”秧田村完全小學校長陳永超說,村里形成一個好的學習氛圍,老師建議孩子讀什么書,家長們都積極購買,村干部也非常重視教學。
每年新年第一課,村小孩子們都要集體上課。即使孩子們不能完全理解羅洪濤家書的意義,也不明白禮儀、傳統的重要,但一次次儀式逐漸給孩子們留下烙印。
僅靠家風家訓、單靠苦讀就能改變人生?湯華好說,村里的辦法是聯群通力辦教育。村委會對成績好的孩子都有數,從小學開始,每年兒童節、老年節,村委會以各種形式慰問、獎勵學習好的學生。今年初,村里組織博士、企業家成立助學基金,資助貧窮家庭孩子讀書——羅宣干設立教育基金,誰去美國讀書就可獲得資助;李昌開成立教育教學獎勵基金,為學校師生伙食費買單;黃蔚德捐出100萬元,成立敬老愛親個人獎勵基金……
秧田村為何出這么多人才?湖南省沙市鎮黨委委員謝詳華概括了4點:一是秧田村資源貧乏,以前經濟條件不好,形成“只有讀書改變人生”信念;二是秧田村羅氏宗族自古就有“勤耕重讀”傳統;三是榜樣帶動,考出去的大學生、碩士、博士以及成功企業家不斷激勵孩子苦讀;四是村里歷來重視教育。
知識改變命運 文化孕育美德
一條筆直公路,從秧田村村頭直通博士墻。這里是村中心,幾條路交叉口,無論從哪個方向進村,都會經過這里。
博士墻不大,長方形,白色底,“博士墻”3個大字極耀眼。字上方有一頂博士帽,帽兩邊各6個大字:“知識改變命運”,“文化孕育美德”。
墻上19名博士,包括姓名、簡介、照片。其中,女博士8人。
80多歲羅宣干博士沒照片,他是秧田村走出去的第一位博士,曾留學美國哈佛大學,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退休教授。
秧田村1288戶,30年走出21名博士、100多名碩士、600多名學士。平均兩個家庭考上一名大學生,平均12個家庭出一名碩士。
村里有兩戶人家走出兩名博士:羅建植兩個兒子羅洪濤、羅洪浪;羅碧波弟弟羅晴和女兒羅兆婧。
“還有兩名博士沒上墻,一人沒聯系上,另一人是杭州大學在讀博士。”村干部湯華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