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剛剛研發的自動測試軟件,僅用26分鐘,西安鐵路局安康電務段電子設備車間主任楊再興就已對襄渝南線43個站的列車指揮系統通道進行了全部調看,并完成了測試。以前,這項工作需要兩個人配合,花費四五個小時,且易出錯。
今年春運期間,該局新增直通臨客50對,開行管內臨客38.5對。以五等小站早陽為例,日均通過列車超過150列,對列車調度系統通道提出更高要求。作為路局青年科技帶頭人,楊再興帶領工作室“創客”團隊,查閱資料、請教專家,僅用1個多月,就編寫出了用以暢通運輸“大動脈”的自動測試軟件。
安康電務段地處秦巴山區,涉及川陜鄂三省、四條線路,共1100公里、119站,點多線長,交通不便。電子設備車間負責全段電子設備產品,工友們時常說:工區經常上演“空城計”,工友們“不是處理故障,就是在處理故障的路上”。
2013年,楊再興擔任電子設備車間主任。上任伊始,他就提出對電子設備重新分工,將科技含量、操作風險較低的電子設備交由現場處理;在此基礎上,又成立了“安電E網診斷組”,打造升級版的山區鐵路“110”,實現了對電子設備故障處理的遠程指揮。
由于信號機械室有嚴格的溫度和濕度要求,需配備1臺至數臺空調。停電后,空調無法自動重啟,而是需要人工操作,對無人值守站來說極為不便。楊再興耗時1個多月,將空調啟動模塊成功接入覆蓋全段的微機監測系統,實現了空調斷電后可通過監測系統自動報警,作業人員遠程點擊鼠標,就可重新啟動。
“現場的需求,就是我們努力攻克的方向。”2014年,楊再興研發的計軸設備遠程診斷系統,打破了技術壁壘。僅此一項,就節約資金40余萬元,成為全段技術創新的一面旗幟。
2015年,楊再興成立了創新工作室,為管內每臺信號機安裝、建立電子“身份證”,利用廢舊器材研制信號機燈絲斷絲測試平臺——工作人員只需“按圖索驥”,就能夠定位故障信號燈。目前,這一技術已實現再次升級。
短短幾年,圍繞“遠程問題桌面化、故障信息可視化、復雜問題簡單化、單套設備冗余化”,楊再興帶領工友們開展技術革新10多項,在管轄里程不變、設備增加的情況下,人員不增反減,由41人減少到27人,且設備故障率逐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