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遠已過古稀之年,為了幫助更多貧困孩子圓大學夢,每天工作安排地滿滿的,雖辛苦,但事無巨細,身體力行,并堅持與“圓夢班”孩子之間的書信、郵件、信息往來。
據悉,從“圓夢班”成立之初,高一年級開學起,每學期、每階段他都要給孩子們寫信,有的寫給“圓夢班”集體,有的是給個人或幾個同學來信的回復。一個“圓夢班”,三年下來,如果把徐中遠三年寫的信件、郵件、信息等加在一起,至少有上百件。
當宋平同志了解到這些情況時說:“中遠同志為了貧困家庭的孩子上大學,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做艱苦細致的工作,很辛苦。這本身就應該宣傳,值得更多退休的老同志學習。”
宋平同志表示,現在退休的同志,如果身體健康,在65歲到75歲甚至到80歲,都還可以做些公益工作。他們有經驗,有能力,有智慧,都可以貢獻給扶貧助學的事業。
徐中遠則表示,做慈善,幫助家庭生活貧困的孩子讀書圓大學夢,讓他們和他們的家庭早日脫貧,早日過上幸福富裕的生活,是退休之后自己的選擇,這是自愿的,也是他有生之年唯一的選擇和追求。新的選擇、新的追求,就要對自己有新的標準、新的要求。作為一個老共產黨員,要用他的行動和智慧書寫一個合格共產黨員新的篇章,用他的行動和新的實踐為黨增光添彩。
“圓夢班”與“中國夢”是密切聯系的。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國夢”是新的歷史時期指引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總目標。中國夢,有百姓的夢,有孩子們的夢。“圓夢班”是圓貧困孩子們的夢,是圓貧困孩子家長們的夢,是圓學校和老師們的夢,實際上也是圓中國夢。
孩子們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年輕的一代或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與奮斗才能實現的。所以,“圓夢班”模式助學扶貧,既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是“教育扶貧”、“精準脫貧”的一條有效之路,是助學慈善工作、育人成才工作的一條嶄新之路。
匯報工作結束后,宋平同志與徐中遠、劉海林合影留念,并堅持起身,拄著拐杖,到門口揮手送別這兩位為公益事業不懈奔走的工作者。(楊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