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郭樂源至今記得第一次給孩子們上課的情景。那是三年級的一節寫作課,班里有一個性格內向的男生,“提問不回答,和他說話也沒啥反應”。快下課了,其他同學都得到了老師獎勵的小貼畫,只有那個男生沒有。
郭樂源試著讓獲得貼畫多的同學給那個孩子分享。但大家都不愿意,在郭樂源引導下,終于有一個女生先拿出了自己的一張貼畫。在她帶動下,那個男生最終得到了許多貼畫,也露出了難得的笑容。
“孩子們不會遮掩自己,可能會給同伴帶來傷害,這時老師的引導就至關重要。”郭樂源說,在和孩子交流過程中自己慢慢讀懂了孩子的內心,也悟出了一些教育心得。
常在校園里散步的郭樂源發現,學校里有好多熟悉卻叫不上名字的植物。“為什么不給孩子們介紹一下常見的植物呢?”郭樂源上網搜集資料,為孩子進行了一次植物科普講座。看到孩子們上完課依然意猶未盡的樣子,郭樂源笑了。
這以后,郭樂源特別注意引導孩子們“發現身邊的美”——“藝術修養的提高和發現美的能力,不是一兩節課就能提升的。說不定我的哪堂課會激發孩子們當植物學家的夢想呢。”
和郭樂源一樣,志愿者們在支教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在白馬小學,他們經歷了很多的“第一次”——郭樂源記得有的志愿者第一次上旱廁手足無措的樣子,還有的吃不慣當地的飯……
“雖然遇到些挫折,但成功的喜悅更加珍貴,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合作、知道了感恩。”在金小羽的博客中,類似的支教感悟還有很多。志愿者陸夢佳則在支教日記中寫道,“教育,就是一個人撼動一群人。”
郭樂源的收獲就更多了:作為項目牽頭人,不僅要與政府、學校、志愿者家長打交道,還要學習如何調動志愿者的積極性。對志愿服務也有了更深體會:“它不是志愿者一廂情愿的獨角戲,而是通過學習和探索,切實了解被援助對象真正需求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