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質疑為什么要背那么多古詩文
《中華古詩文閱讀》第一冊就選了《詩經·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這一在電視節(jié)目中為武亦姝贏得最多贊嘆的詩句,正出自這首詩。
這套校本教材一共六冊,在復旦附中和語文課本同為必修,融入日常教學,其教學內容大大超出考綱要求。
黃榮華說,一個學生兩年里找了他五六次,問為什么要背那么多古詩文,可不可以不背。也有家長質疑:為什么高考只占6分的古詩文默寫,在復旦附中平常的測試中要占到二三十分,要學生花那么多時間的時間去背?
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他再三表達了對當下古詩文教育情況的擔憂,很多中小學語文老師正在做的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用最小的投入,獲得最高的產出、最高的分數”,讓語文教學落入“工具理性”的陷阱。
反映出來的一個結果是,學生往往直接記下結論,“再放到某個地方去得分。”黃榮華拿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舉例說,“如果失去了去追究為什么是沉郁頓挫,不去追問為什么是杜甫這樣一個詩人,成為唐代站在詩歌頂峰上面的人,他對中國文化前代有什么接受史,對后代有怎樣的影響史,我在他身上獲得了什么?其實這個就不是基礎教育,就是技術教育。”
在他看來,堅持“高標準”古詩文教育的壓力,近年來似乎越來越大,考試分數稍有走低,反對聲便又高過一浪。好在古詩文教育得到了校方的支持,這所滬上知名高中,一直以堅持素質教育著稱。高一第一次家長會上,他就告訴家長,既然選擇了復旦附中,就要接受這樣一種教育,“他們也覺得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