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線下差距不是一般小,照片看起來還算精神,可本人非常老成,說是比我大4歲,可頭上的頭發少得可憐。”真人一見,小孟就想到了網上常說的那句話:“見光死!”
顏值讓小孟對“金融男”的印象大打折扣,但“金融男”還算體貼,吃飯前會幫小孟把椅子拉出來,等她坐下后,自己才去對面坐下開始點單。
即便有話聊,但小孟依然拒絕了,“不想找一個看起像爸爸的男朋友。”
雖然相親屢次失敗,但小孟父母沒有放棄,他們依然認可相親對于交友的作用:“這跟古時候的‘盲婚啞嫁’不同,多相親幾個總能找到合適的。”
就這樣,父母給小孟安排了一場又一場相親,從年三十到初九,一天一個,10天相親了8場。
從大二相到大四,每逢春節就相親
三年相了十幾個,感覺都麻木了
會計專業大四學生柔柔(化名)今年22歲,高個子長發,大眼睛特別迷人。講起自己“被相親”的經歷,她既無奈又渴望收獲。
母親早在她大二時就放下狠話:畢業前如果找不到男朋友,就不用回家了。于是,她就從大二相親到大四,前后相親了不下10個。
“你看我的外表就知道不愁嫁,可父母特著急,說是大學里的男生不適合我,我應該找比我年紀大的對象。”柔柔說,大二寒假,父母就忽悠她去餐館吃飯,結果是安排她和同事的表弟相親。
出發前父母還叮囑柔柔化妝,穿著要得體。這時,柔柔意識到“飯中有局”,知道是去相親,她一下就皺起眉頭。
見柔柔不高興,媽媽立馬開始介紹男方:“浙大碩士,大你5歲,在杭公務員,獨生子,父母也都是雙職工,清清爽爽。”
飯桌上,雙方家長都咧著嘴笑著,不停地稱贊對方孩子漂亮能干,還不忘制造聊天話題,這讓兩個人更顯尷尬。
兩個人在飯后加了微信,卻沒有太多共同話題:“他是個‘沉默男’,比較成熟,聊來聊去總是在說學習和專業,或許只適合做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