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顆中學生參與研制衛星升空
我國第一顆由中學生參與研制的科普衛星——“豐臺少年一號暨少年夢想一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搭載長征11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法國、日本、印度之后第6個發射由青少年參與研制衛星并順利升空的國家。這是豐臺區大力推進中小學生科技教育,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整合各方資源成立錢學森青少年航天科學院以來取得的階段性重大成果。北京晨報記者從10日上午開幕的豐臺區第三十四屆學生科技節暨科技嘉年華活動上獲悉,豐臺區中小學科技課程中心正式成立。
豐臺中學生造衛星 十二五教育創新結碩果
早在2011年,豐臺區東高地青少年科技館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等院士、知名專家幫助下成立了錢學森青少年航天科學院,并啟動了青少年“小衛星計劃”項目,小衛星發射升空工作是錢學森青少年航天科學院的一項重點工作,首顆樣星在專家指導下于2012年由北京十二中錢學森航天實驗班的同學研制成功。
本次成功升天的“豐臺少年一號暨少年夢想一號”衛星也是錢學森青少年航天科學院研制的第三顆青少年衛星,它長10厘米、寬10厘米、高20厘米,重1.87千克,主體是黑色,主要用于錢學森青少年航天科學院開展中學生天地通聯實驗。小衛星升空后,全世界的無線電愛好者都可以搜尋其信號并接收語音信息。
來自北京十二中、北京十八中、北京市航天中學3所學校6名學生在專家龔萬驄老師的指導下,參與這顆小衛星的課題研究。他們利用周末和節假日時間,系統地完成了衛星結構、星箭分離、衛星電源技術、星地無線電通訊、衛星發射場的雷電探究與防治、衛星軌道的分析和計算、太空環境對食用菌的影響等七個專題的學習,并參與衛星研制、星箭匹配、衛星測試,最終于11月10日成功發射升空。
據介紹,“小衛星計劃”項目旨在讓青少年參與研發衛星發射升空,中學生參與衛星設計、研制過程,將極大地提升學生的科學素質,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科技探究能力。隨著研究的推進,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已經同意將此小衛星計劃打造成系列,預計于2017年9月發射“豐臺少年2號”小衛星,這顆小衛星的功能將更加強大,在軌工作時間可以達到2年。